郧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2-07-01 11:24:26

郧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郧阳地区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些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本土文化正在被一点点遗忘,同时也面临着被侵夺的危险。在这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有效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我们要努力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郧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问题;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一、对以往成就的回顾

十堰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与鄂、豫、陕、渝四省交界,位于东西交融、南北交汇的聚合点上。在十堰文化形态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文化元素的移动和借入。十堰地区的文化构成主要是农耕文化,神农文化,巴楚、秦巴文化,移民文化,武当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在十堰地区的融合过程中溶化在民众生命和生活中,提供了孕育民间民俗文化的土壤,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空间。根据2016年7月十堰市市级传承人普查结果显示,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地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余项,主要集中于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竹山县、房县等地区。

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5年到2014年,经过10年的普查、申报、保护和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研究者从3000多条普查线索中筛选、提炼出来的500多个有申报价值的项目,其中包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10个(武当武术、吕家河民歌、武当神戏、伍家沟民间故事、山二黄、武当山宫观道乐、武当山庙会、尹吉甫传说、郧阳凤凰灯舞、郧西七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6个。

二、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传承难以为继

非遗的传承主要依靠世代相传、师徒相传、口口相传,极大地限制了它的传承范围。此外,老一辈艺人渐渐老去并日益减少与年轻人群对民族传统文化兴趣缺失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面临“人走艺走、人亡艺绝”的尴尬局面。

(二)思想认识不足

十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尚在爬坡阶段,一些地方、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重申报轻传承、重利用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如没有完全落实保护规划措施;部分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没有履行保护和传承的义务;忽视了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传承;仍有很多群众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保护意识淡薄。

(三)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些方面与当今社会所推崇的风尚冲突,导致难以持续发展。一些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技艺、风俗和礼仪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像郧阳凤凰灯舞,每年举办时都会燃放大量鞭炮庆祝,这与现在国家禁止鸣鞭的政策相冲突,使得凤凰灯舞难以展现以往的活力,在传承方面不能维持其原有的特色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全省实施的“一县一品”文化发展战略巧妙融合,探索出了一条以山水为载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为核心,以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保护为根本,以节会品牌为平台的文化产业立市强市的创新发展之路。

竹山县的女娲宝石旅游节、秦巴民歌擂台赛,房县的诗经文化旅游节、诗经民歌擂台赛,竹溪县的美食文化节,郧西县的七夕文化旅游节,端午节龙舟赛,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梦幻武当》武舞道乐舞台剧、武当庙会展示,张湾区的汽车动漫文化节、茅箭区的赛武当杜鹃花会……像这些都可以集中在一起,创建一个旅游文化小镇,打造十堰品牌项目,吸引更多人前来参与。

(二)将非遗数字化发展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以非遗手工艺品为突破口,积极向市场推广,让更多人知道并了解非遗的产品种类,扩大非遗的市场。在武当山经济特区建立非遗生态保护区,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与商家合作,制作与非遗有关的产品,互利互惠。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几百年发展,受社会条件、经济形态、生产关系、生活习惯及思想观念的局限,与现代社会难免有冲突,要想使它适应现代社会,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限定在一个健康的区域内。其内容不能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有损当时代文明的发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特别是在今后的整理工作中要分清两种界限,对其精华部分要发扬光大,给予继承并创新;对其糟粕必须弃之不惜,坚决甩掉。

(四)数字化保护

我国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基本上停留在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这种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曾保存了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书籍的生霉、录像带的老化、录像色彩的蜕变、录音带的失真等,都会使所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不同程度地受损,加上拍摄角度的限制,影响了长期保存和利用。数字化技术如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运动捕捉等。数字化存储技术如数据库、磁盘阵列、光盘塔、光纤和网络连接,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了许多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保护”一词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任何事物都有产生、成长、延续、消亡的过程,“非遗”的未来,同样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非遗”自身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命力继续发展下去,我们今天的保护就成了对“非遗”的临终关怀。当一个“非遗”不能让后人自觉传承而需外力被动留存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其维持的时间有多久?当一个“非遗”要靠项目申报的方式来保护而自身难以维系时,我们不难想到有多少没有被列入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没有关注到的偏远村落,苟延残喘直到停止呼吸并随着岁月渐渐流失?当一个文化项目被装进保护的温室里,供后人从外部考察、观看、品味的时候,也许只是一种凭吊了!

上一篇:探析室内居住环境中的场所精神 下一篇:试论小学古诗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