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平点评北京市高考作文题

时间:2022-07-01 09:14:46

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平点评北京市高考作文题

腾讯教育记者:张平老师,您好!这里是腾讯教育,请您谈谈对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的看法。题目是这样的: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 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张平:这个题目我觉得还是有点儿意思的。一句诗歌有多种解释,在不同的境遇下,人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应该有很多的切入点,考生可发挥的余地很大。

腾讯教育记者:那您看从那些角度来写,比较能够切入主题。

张平:这道题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切入点很广泛,相信考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挥和结论。

如果考生很好的读过这首诗,应该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有很多的理解,细细体味,会觉得韵味无穷。雨细得让人无从感觉,直到衣服由潮渐湿,才感觉到。花儿落地,是因为春风春雨所致,飘零凋谢。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主客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的格外细致。这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考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对这句诗歌的理解。现代社会,存在很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快节奏的生活,很难让人们有时间停下来,整理自己的思想。人们已很难有诗中传达出来的那份雅致和心境。为什么?这其中有很多点可以延伸,探究,如果考生有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写这个作文还是很容易写出好作品来的。但是,我担心的是,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比较重,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多,是否会有这样的生活积累。这个我比较担心。

腾讯教育记者:也就是说,只要有真实的生活就会有真实的感悟,遇到这样的题目就会有很好的发挥。那么,如果让你来写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叫角度呢?

张平:呵呵,如果让我来写,选一个独特的角度也是要好好思考的,这可能也是出题者的一个想法,就是给你一个很大的空间,让大家尽量地去发散,去发挥。我会比较倾向于这句诗歌传达出的内在气质,也很认同“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这个观点,因为我觉得这个观点,反映了一种态度,一种做人的态度。默默无闻,甘愿奉献。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这是一个切入点。

腾讯教育记者:那您看,这样的题目写什么文体比较好?

张平:一般像高考这种大型的考试,往往都倾向于写议论文。从这个题目和要求来看,写议论文的人可能会比较多。另外写成散文也不错,是本身就很有意境。但是如果写成记叙文的话,考生可能要把握的东西就比较多了。我个人认为在类似于高考这样大型的考试中尽量少出这种议论文,我提倡多考察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或者说以记叙文为主。重点考查考生对于事物,对于人的感知能力,尤其是描述一件事物的能力等等。

现在我发现,很多年轻人这方面的能力很差,如果没有很好的记叙文基础,恐怕架构一个很好的议论文会很困难。希望以后,有关部门在设置考题时,还是应该以记叙文为主,或者至少有一个记叙文,有一个议论文,不能全是议论文。记叙文题目可以限制,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可以放开孩子的思维,可以培养他的叙述能力。

不管什么体裁,能写出真情实感就应该是一篇不错的作文,就可能得高分。

腾讯教育记者:没错。得高分是每个考生的梦想。放开这个话题,你认为,以古诗歌入题,体现了出题者,或者是有关部门的什么意图呢?

张平:用古诗入题,我想出题者可能是希望引导孩子们对唐诗宋词这样的传统经典要有足够的重视,这个出发点不错,多读一些名篇佳作,对陶冶个人性情是很有益处的。再一点是不是提醒大家关注环境这方面。目前污染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我们已经很难再找到一些经典作品中描述的美景,一些意境,这是一种倒退,是一种人文缺失的表现。最后我想出题者是不是引导大家关注自身的心灵状态,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会让很多人感到心灵的恐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存在一些问题。怎么才能让现代人保持一个很积极健康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关心,读读经典,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腾讯教育记者:非常感谢你的点评。希望您的这番话对考生理解考题有所帮助,再次替所有考生谢谢您。再见!

张平:这是我的一点个人看法。不要客气。再见!

上一篇:专家点评各地高考作文题 下一篇:时间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