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维地洛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01 09:06:16

卡维地洛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在转换酶抑制剂、硝酸盐制剂、利尿剂、洋地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常规组(每组4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做心脏彩超查射血分数、左室内径、每分输出量,6 min步行距离及测量血压、心率变化。结果:卡维地洛组心功能明显改善,6 min步行距离增加,射血分数提高10%~15%,心胸比率减少2%~3%。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卡维地洛

[中图分类号] R5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c)-068-02

缺血性心肌病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酷似扩张型心肌病,病死率高。目前能够改善心功能的药物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而β受体阻滞剂对心衰患者LVEF的改善与逆转重塑的作用比ACEI强,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延长舒张时间而使冠状动脉灌注增加。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为我院2003~2006年收住院病例,符合缺血性心肌病诊断标准,心功能Ⅱ~Ⅲ级的住院患者80例。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55~70岁。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0例,卡维地洛组男27例,女13例;心功能Ⅱ~Ⅲ级28例,Ⅳ级12例。常规治疗组男26例,女14例;心功能Ⅱ~Ⅲ级30例,Ⅳ级10例。左心室增大,心胸比率0.56~0.66,射血分数为(34±6.2)%。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治疗方法

卡维地洛组在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硝酸盐制剂、洋地黄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片。起始剂量每次2.5 mg,每日2次,3 d后逐渐加量。每次加2.5 mg,总量为20~25 mg/d。最后达最大耐受量。血压不低于90/60 mmHg,心率不低于50次/min。常规组基础治疗同治疗组,不加卡维地洛片,入选病例药物剂量调整25~30 d,院外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6个月观察有关指标。

卡维地洛为国产瑞欣乐片、规格每片10 mg。

1.3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后心功能恢复2级或心功能改善2级。心悸、气短减轻,肺部音、水肿减少或消失,心影缩小,心电图心肌缺血消失或显著减轻。有效: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级但未到2级。以上症状减轻,肺部音减少,水肿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加重或死亡。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短,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常规组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治疗组射血分数提高10%~15%,心胸比率减少2%~3%,6 min步行距离增加,心脏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效果优于常规组,并可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30%~40%,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症状,稳定病情,减少再次住院率,且远期效果更佳,值得冠心病患者早期应用,见表1、表2。

3讨论

卡维地洛改善心衰的可能机制:

(1)通过阻断α1受体,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循环阻力,有利于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善。

(2)通过阻断β受体,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生存,减轻钠水潴留。

(3)通过阻断β1、β2、α1受体,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纠正了交感神经支配不均造成的室壁运动异常,减轻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及能量的需求。

(4)不上调心脏β受体水平,无内在拟交感活性[1],可抵抗血循环中的儿茶酚胺,使末梢血管扩张,减缓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

(5)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心室重构是心室容量的增加和心室形状的改善。从病理基础上讲,心室重构过程一方面是指心肌细胞肥厚,心肌细胞凋亡、坏死增生甚至纤维化,另一方面指细胞外基质的胶原沉积和纤维化。本组观察治疗6个月后左室LVEDD、LVESD较前明显减少(P

本资料显示,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卡维地洛片取得较好疗效,显效28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98%。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收缩末内径较用药前缩小(P

[参考文献]

[1] 郭东辉,宋宗仁,陈山.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5):27-28.

[2] 张博静,陈惠斌.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70-71.

(收稿日期:2007-12-0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 下一篇: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中风的诊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