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准化建设为支撑促进健康管理学科发展

时间:2022-07-01 06:51:27

以标准化建设为支撑促进健康管理学科发展

[摘要] 健康管理标准化的建立是二十一世纪的流行趋势。但由于国内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起步晚、基础差,特别是在其标准化的认识和建设上,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则难以适应学科发展和大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因此,文中从分析健康管理学科服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入手,对标准化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标准化建设为支撑,促进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健康管理;标准化;学科建设;技术品牌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c)-0161-03

随着健康产业的确立,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几年其发展势头迅速,并在承担大众医疗与健康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但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特别是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管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从准确把握健康管理学科服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切入点,科学判断标准化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以寻求加快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健康管理学科服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及其客观发展规律,是做好工作和谋求科学发展的前提。国内健康管理学科是在近二十多年逐步由体检中心发展起来的,其服务功能也从承担健康体检为主向健康体检与健康教育、健康咨询与健康维护、健康干预与矫正治疗等多功能转变,服务的方式与手段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并具有其服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1 健康管理作为朝阳产业,其服务的前景广

继IT产业之后健康管理服务是本世纪最具活力的产业,这是由市场信息需求和相关健康服务的发展所决定的。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人群,并成为各医疗机构新的社会、技术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点。但现阶段在服务理念上仍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健康管理服务等同于健康体检,由于人们一直以来习惯了“生病就医”的医疗模式,在国内健康管理主要服务于工薪蔟和高消费人群,其服务对象比较窄,公众的认知度还不高[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犹如美国权威预言的那样“二十一世纪是健康管理的世纪”。特别是健康现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作为评价幸福的一项重要指数,因此,大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势必快速增长,伴随各医疗机构防治工作前移,其服务视野将从5%的患者人群扩大到95%的健康或亚健康人群,服务理念也由注重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方向发展[2]。

1.2 学科建设滞后,市场需求推动其全面发展

健康管理学科无论是在学术理论,还是在技术应用上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都相对滞后,一些理论和技术还欠成熟,从各医疗机构健康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看,其从事工作的方法与内容存在很大差别,大家“各自为政”[3],尤其是在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不同人群健康体检项目标准、服务流程规范、检诊管理要求、重要阳性体征检出方法、综合服务质量评估方法、信息系统标准、体检后续健康管理的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建设的问题上,不少技术与方法仍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要形成学科技术品牌尚需时日。但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提高,大众对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为赢得市场,各级健康管理机构对学科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也越来越高,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近些年各级健康管理学科从建设规模、检诊设备硬件、服务技术水平与管理措施等方面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发展具有服务技术特色品牌学科已成为趋势。

1.3 健康管理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注重医疗服务的整体性

健康管理服务具有标准化、流程化、数字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提供服务的内容、方式、保障手段等因素所决定的,健康管理学科在服务职能上兼顾有临床和医技科室的服务特点,其服务呈现出技术环节多、知识面广、批量流水作业等特征,客观发展必须要以标准化为基础,规范服务其内容,以时间为切入点,制定合理体检的服务流程[4],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依据量化与数字化信息科学评价健康状况和拟订健康管理服务方案。在服务方式上不仅提供院内的健康体检“医检独立分开”的一站式温馨服务,更注重体检后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强调医疗服务的整体性,为患者、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5],包括:健康咨询与健康教育、健康干预与医疗矫治、健康维护与健康技术档案等服务。

1.4 学科成为对外服务的窗口,反映出其综合技术水平和服务形象

健康管理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其服务保障是以各医疗机构现有医疗资源为依托的,并突出个性化与人性化的服务要求。换言之,各医疗机构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服务形象能通过健康管理服务体现出来,并把技术特色、医疗技术和精神文化建设成果融入健康服务活动中,包括:人无我有与人有我优的技术、推行文明礼仪与精细化贴心服务等,做到统一化、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及服务用语[6],既让服务对象感到满意,又扩大单位对外的社会影响。

1.5 强调预防为主的服务理念,关注人文环境和健康文化建设

主要体现在从服务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多元化健康维护的手段、方法和知识,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为主的服务理念,注重未病先防,分析不同人群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心理与社会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结合行业服务的特性,工作中融入丰富的人文色彩,体现出人的生命价值目标、人性尊重、人文关爱及高度责任感[7],更加注重市场营销与学科建设成果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就医场地营造浓厚的健康文化氛围,并成为各医疗机构对外服务的一大靓点。

2 标准化在健康管理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当今标准化活动早已越出了技术范围而渗入经营管理的各领域中,成为既是技术工作的基础又是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8]。标准化现已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与技术服务,且取得明显成效。但就标准化如何在健康管理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尚未形成共识,从学科服务的特点及其客观发展规律看,着力加强其标准化建设已显得特别重要。

2.1 标准化管理是规范市场发展和实施医疗成本控制的客观要求

标准化管理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随着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的深入,必须要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和制度化科学管理体系为前提,规范行业科学有序的发展,按标准化、量化、个性化和系统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特点,其具体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必须依据循证医学与循证保健标准、学术界公认的预防与控制指导及规范等确定和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医疗成本的控制,发挥出最佳的社会、技术和经济效益,并以此赢得市场。

2.2 标准化是促进学科技术品牌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技术品牌建设除受技术、人才、设备、信息等因素制约外,标准化建设是关键,它不仅是学科现代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发展的标志,更是支撑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学科技术品牌是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为表现形式,而标准化又为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依据,通过运用标准化管理的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原理的工作要素,从技术、工作、管理上按健康管理学科服务的客观发展要求去谋划学科建设,落实标准化建设措施,制定健康服务管理与工作标准,先行先试,推动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9]。

2.3实施标准化建设为学科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标准化工作涉及健康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而学科的建设则是以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为基础的,尤其是在学科综合技术和服务质量管理的问题上,根据健康管理服务的要求高、技术环节多、服务面广的特点,必须建立适应学科发展的标准化综合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与机制,包括:建立工作、技术与管理标准,组织实施方法,综合服务质量管理监控与考评措施等,也只有通过对健康管理服务实施全程动态的科学管理,其技术服务质量才有保障,否则谈实现提高工作效率和满足大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只能是句空话。

2.4 推行标准化有利于国内外同行学术交流与学术水平的提高

标准化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供学术交流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同行学术交流中产生共鸣。同时,标准化程度越高越能客观反映本专业的技术、科研与管理水平,不仅为谋划学科建设提供依据,也为专业科研学术工作明确了方向。当前由于国内健康管理标准化工作刚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和学术上仍有较大差距,致使一些研究成果很难发表到国际高质量的杂志上[10]。

3 加强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围绕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建设问题,近几年来已引起国家各级卫生行政管理机关和部分健康管理机构的关注,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讨。但由于国内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起步较晚,其理论和实践处于探索阶段,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包括:健康管理机构建设与发展良莠不齐;对健康管理服务行业规范、执业技术规范、健康管理服务重点及质量控制等诸多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健康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交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等[11]。总之,目前国内健康管理机构在标准化建设方面还面对许多挑战。因此,必须组织力量加以研究解决。

3.1 重视健康管理标准化建设,转变服务理念

能否积极推进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建设稳步发展,各级管理者重视是关键。首先,要准确把握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内涵、客观规律和特点,认清标准化工作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尤其是各级健康管理机构的学科带头人要勇于肩负责任,主动扮演好在学科建设上的引领作用。其次,要在工作思路上适应服务理念的转变,坚持“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理念,把医疗机构的防治工作前移。在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上要适应由经验松散型向标准化、程序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管理必定要完成它由“配角”到“主角”的历史转变。第三,要在服务理念、管理、医疗技术、医疗服务上树立创新发展的思维,着力打造学科技术品牌。面对学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勇于挑战,在积极跟踪国内外学术动态的同时,把创新发展思维贯穿到标准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去,并注意寻求适应学科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手段。创新发展具体反映在:①管理的创新。要推进创新型学科的发展,必须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应用现代标准化管理理论与技术,着重注意解决好各项配套制度、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服务模式、体检后续健康维护的方式等方面的问题。②医疗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是学科创新的核心,其关键在于人才。因此,要求在加强人才团队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诊疗手段,以解决和满足大众诊疗、康复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发展与突破的技术包括对重要阳性体征早期检出的技术与方法、慢性代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的矫治与健康维护技术等。③医疗服务的创新。它是树立学科形象,提高学科知名度的有效途径。要针对健康管理不同人群的服务特点,营造具有人文色彩、人性化服务和健康文化为特色的就诊工作氛围,着力提供精细化的优质服务保障措施。

3.2 落实学科标准化建设措施,探索有效路径管理方法

标准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科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为从根上扭转学科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必须把其纳入法规管理的轨道。一是建立和完善标准化建设的法规管理体系,在原卫生部2009年颁布执行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基础上,建议国家、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学科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上按健康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量化和细化可操作性的标准,尽早制定出台相应标准化管理规定,并把学科标准化建设内容纳入等级医院评审、行业准入考评范畴。二是发挥专业学会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组织力量攻关克难。各地健康管理专业学会要发挥其在学术和技术上的引领作用,组织力量有计划的把学科标准化建设问题作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包括:学科建设规模与设计标准、管理与技术标准、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标准、服务质量管理标准、信息管理标准等问题,以推动学科管理和技术的稳步发展。三是应用临床路径管理方法,探索常见慢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有效途径。临床路径被认为是医疗规范化管理中一种最有效的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并作为一种标准化管理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2]。组织体检是以对受检对象进行健康管理为前提条件的,当前围绕体检后续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形式与方法较多,且效果不一。但就如何解决常见的慢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体检后续健康维护上尚缺乏有效规范的服务保障措施。对此,在实践中要结合常见慢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的发病和诊治特点,借鉴临床路径管理经验与方法,从业务流程、信息流程、管理流程等方面建立起临床路径措施,以逐步提高健康管理服务的内涵质量。

3.3 以标准化建设为支撑,加强学科技术品牌建设

健康管理标准化的建立是二十一世纪的流行趋势[13],必须要以标准化支撑学科技术品牌建设的发展战略意识,科学谋划标准化建设工作,一是勇于开拓进取,先行先试,摸索和制定适应学科发展的各项工作、技术与管理标准。标准化是一个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过程。在当前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的各级医务人员要以时不待我、与时俱进的工作热情,在借鉴国内外同行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以立足于创新发展为着眼点,结合学科服务的特点,抓好各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逐步建立一个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工作标准为保障的学科标准化体系。现阶段重点注意解决的标准有:健康管理服务流程标准、服务行为标准、技术检诊标准、健康评估标准、综合服务质量标准、体检后续健康管理服务标准等。二是注重做好标准化的培训工作,调动全员参与意识。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它不仅让各级人员在本职岗位上明白该干什么,更让其知道怎么才能把工作做好的问题。因此,标准化能否发挥最佳效果,培训工作是关键,按照标准化对象的性质、作用、专业类别不同,可采取专题讲座、流程演示、技术示范、外出参观见学、同行技术与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的科学管理,努力提升学科的综合技术水平。标准化作为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对标准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可运用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的PDCA循环管理办法来指导工作实践,即按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四个阶段周而复始的落实标准化措施,工作中把服务衡量是否满意、效益有否提高作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早日建成学科技术品牌。

[参考文献]

[1] 王芄.健康管理如何标准化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2,(4):413.

[2] 郭清,施长春.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J].健康研究,2013,(1):1-13.

[3] 戴云云,何国平.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挑战[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5):452-454.

[4] 俞冠东,谢莉云,刘娟.临床路径在体检中心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2):139-140.

[5] 莫建勋,王庆林,向月应,等.基于整体医疗理论的健康管理[J].医院管理,2007,14(4):276.

[6] 李永红,赵小兰.健康体检中心规范化建设[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9(3):312.

[7] 秦江萍,艾则孜.人性化服务在健康体检中的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2013,(6):19.

[8] 洪生伟.标准化管理[M].6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55-56.

[9] 保俐.保健中心建设健康体检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初探[J].中国电子商务,2012,(20):226.

[10] 王吉耀.遵循国际标准提高国内临床论文质量[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1):1-2.

[11] 吴小明,李安明.我国健康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9,9(5):38-39.

[12] 白雪,陈敏.标准化通用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1):21-23.

[13] 蔡利燕.“管理是服务”理念在体检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10,8(2):64-65.

(收稿日期:2013-06-18 本文编辑:程 铭)

上一篇:提高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方... 下一篇: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