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理论

时间:2022-07-01 02:37:28

《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理论

关键词 《内经》理论 五脏六腑

咳嗽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内经》一书对咳嗽的专篇论述见于《素问・咳论》,而《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的发生主要关于肺,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累及肺,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而咳嗽。现笔者就“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病因、病机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的理解,浅谈如下。

咳嗽的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1]。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邪自内生,均影响及肺,致气机失常,肺失宣肃,肺气不利,或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气机失常包括气机上逆、气机郁闭和气机泄脱三个方面。而肺气上逆的病机主要包括邪阻致逆、肝郁气逆、因虚致逆三个方面。心咳、脾咳、肾咳主要见于因虚致逆。肝咳则见于肝气郁滞而致逆。

肺咳:肺居胸中,为五脏之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吸入自然界清气,接受人体水谷之气,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感风、寒、署、湿、燥、火六淫之邪气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首先易侵犯及肺,肺气失于宣肃,上逆而咳。临床多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咳嗽。风寒咳嗽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取止嗽散合三拗汤加减;风热咳嗽,治以疏风清热、肃肺止咳,方取桑菊饮加减;风燥咳嗽,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取桑杏汤加减。肺脏自病,亦常因肺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致肺脏虚损,气阴耗伤,气机升降失常,气逆而咳,或肺失宣发、肃降,不能布散津液,津液不循其道,聚集成痰而致咳。肺气虚者,表现为咳嗽无力,气短懒言,疲倦,声音低微,苔白,脉细,治以补肺益气,可用补肺汤加减。肺阴虚,表现为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舌红,苔少,脉细,治以滋阴、润肺止咳,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心咳:心与肺同居上焦,心为君主之宫。心主血,肺主气。“气以血帅,血以载气”,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心脉等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致肺气上逆而咳,或思虑劳心过度,暗耗阴血,心肺阴虚而致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而咳。临床上以心气虚和心血痰阻为多见[2]。心气虚:多为年老久病体弱、暴病伤身、损伤肺气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嗽,气短乏力,胸闷心悸,痰多质稀,舌苔白,脉细或结代,治以温阳益气、化痰止咳,方取桂枝加附子汤加减。心血痰阻:多因气虚、温运血脉乏力,致血脉痰阻而肺之宣肃功能失常,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气短心悸,心胸闷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滑,治以活血化瘀、理气化痰,方取桃红四物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

脾咳:脾属土,主运化,主通调水道,脾为肺之母,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当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而为痰浊,痰浊上乘,蕴贮于肺脏,即所为“脾为生痰之器,肺为贮痰之器”[3]。因脾气虚弱,运化无权,聚湿生痰,痰饮阻肺,肺失宣肃,临床出现咳嗽,痰多色白,疲倦,胃脘闷胀,纳差,舌淡苔白,脉细,治以燥湿化痰,健脾益气,方取二陈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肾咳:肺主气,司呼吸,肾纳气,肾为气之根。若素体阳虚,或久病伤肾,致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逆于上,可出现肾不纳气之证,出现喘促气短,动则加重等症状,治以补肾纳气,方取肾气丸加减。

肝咳:肝属木,主疏泄,藏血,肺属金,主气。肝之经脉上入膈膜,分布胁肋,注于肺。若肝气郁滞,疏泄失常,气郁日久化火,肝火犯肺,阻遏肺气引起咳嗽并胁痛,咽喉干燥,烦躁易怒,目赤口苦,舌边尖红,苔薄黄,脉玄细,治以清肝泻肺、化痰止咳,方取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六腑咳

六腑咳证,五脏所传。《内经》里还有六腑咳嗽,六腑咳是因五脏咳日久不愈,移于相表里的六腑所致,其症状出现咳嗽外,还伴有六腑功能失调[4]。如脾胃相表里,脾咳日久不愈,移于相表里的胃腑,而致胃咳,胃咳之状是咳嗽伴呕吐。《素问・咳论》“五脏之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之咳,咳而矢气;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验之临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里,大肠为表,若大肠实热积滞,腑气不通,致肺气壅阻,可影响宣发肃降功能而咳喘,治疗时单从肺治很难见其效,采用泄表安里之法,用凉膈散治之。

综上所述,《素问・咳论》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充分强调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是一个充满着五行生克制化的有机体。咳嗽虽是肺系疾病的反映,但肺照朝百脉,各脏腑之气皆通于肺,各腑津液输布与肺相关。因此,各脏腑之功能失调涉及肺而形成内伤之久咳难愈。当咳嗽由脏传腑时,意味着病情病情在加重,病势在发展,病情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临床上对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一定要审证求因,不仅仅要着眼于肺咳,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脏腑所致的咳嗽兼症。只有通过对咳嗽作出全面、综合地分析,才能明确咳嗽的病因、病机,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2005:68.

2 陈武杰.浅谈“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辩证施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报,2008,10(2):20-21.

3 陈雪梅,王儒平.浅析《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嗽,非独肺也”[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2964.

4 肖利华.《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嗽”的临床体会[J].江西中医药,2008,39(6):21.

上一篇:盐酸戊乙奎醚临床应用进展 下一篇:左室肥大与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