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文景之治”四十年(连载3)

时间:2022-07-01 12:12:39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被史家评为治安良好、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时期,只有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本长篇连载讲述的是“文景之治”。文,是指汉文帝刘恒;景,是指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刘启,这两个皇帝先后统治汉朝整整四十年。“文景之治”后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政治的典范。历史可以照亮现实,“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为此,本刊特连载复旦大学法学系郭建教授的《正说“文景之治”四十年》,以飨读者。

上一节我们已经交代了,功臣集团和皇族集团为了自身利益诛杀了吕氏集团,为了使他们的合法化,也为了保持势力均衡,他们推出了代王刘恒来当皇帝。

那么,这位代王刘恒会成为一个愿意听任他们玩弄的傀儡皇帝吗?他被推上皇帝宝座后究竟会如何行动?他是如何来对付推举他上台的这两大集团的?还是他自有主张?

这个光杆皇帝,当皇帝的第一个晚上,是公元前180年阴历九月三十,是个没有月亮的漆黑的夜晚。这位皇帝如何“到夜权到手,便把令来行”,来个新皇帝上任三把火?

初露锋芒

黑灯瞎火时分登上宝座的代王刘恒――我们现在应该使用历史上的称呼,叫他汉文帝了――当晚就进行火速的缜密部署。

第一道命令就是夺取军权,当夜立即封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也就是迅速把中央军这两大集团的指挥权夺到自己的亲信手中。

另一道命令是保证皇宫的绝对安全,把赶来的自己原来的郎中令张武,任命为主管皇宫守卫、指挥宫殿内警卫部队的朝廷郎中令,并要他立刻亲自带领皇宫卫队在宫殿巡逻检查,来一次自己亲信主持的、足以让人放心的“除宫”。

与此同时,朝廷的有关部门也派出了军队将刘弘等所谓的惠帝儿子全部杀光。这是否是出于文帝的授意?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推想一下,如果文帝被推上宝座时不愿弄脏自己的手“除宫”,那么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这应该是那些报复心重的皇族们的最后疯狂。

汉文帝自己也没闲着,他并没有入后宫休息,而是半夜里坐上前殿的宝座,连夜起草诏书,一大早就立即发出。

这道诏书为什么要急着立即发出?

是不是要说明自己是刘邦的儿子、拥有全部的统治的合法性,来警告一切现实的或潜在的觊觎者?

或者是为了给那些拥戴他上台的功臣及贵族集团一点回报?

都不是。

给百姓实惠

这道急发的诏书,在《史记》里面有着详细记录。

这道诏书的大致内容是:

“最近以来,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企图危害刘氏的宗庙(皇权)。幸好被将相列侯、宗室大臣把他们灭了,这些人全都已经‘伏其辜’。朕初即位,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五日。”

我们现在不知道《史记》上记载的这道诏书是照录的原文,还是一个摘要。反正从这道诏书现在的这个文本来看,我们会发现这里有一个模糊的地方:就是文帝自己是怎么“即位”的,这一点是完全回避掉的。只提到了皇族、大臣这两大集团消灭诸吕的功绩,至于这两大集团拥戴自己、把自己推上皇帝宝座这件事情根本不提。显然,他并不想使外界太清楚这件事,以免在自己皇帝位置的合法性问题上存在任何的疑问。

下面一段完全是争取民心的政策,这却是完全明确的。

大赦是中国古代皇朝经常采取的政策,就是由皇帝宣布赦免全国(天下)臣民以前的一切罪过,一切在押待审、待决的罪犯全部不再追究罪责,释放回家;一切已经被判决服刑的罪犯也全部可以释放回家。当然实际上每次大赦令里都会有一些不得赦免的特列罪名。从汉朝开始,已经形成惯例,每当皇帝去世、或新皇帝即位,总要颁布一次大赦。不过两个月前,吕太后死的时候已经大赦过一次。

爵位,是从秦国沿袭过来的制度,当时全社会都是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所有的良民按照爵位分为20个等级:

士:“公士”、“上造”、“簪袅(zān niáo)”、“不更”

大夫:“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

卿:“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或称“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

诸侯:“关内侯”、“彻侯”(后为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改称“列侯”)。

有爵位的人就有相应的特权,比如在衣食住行、生婚丧葬等等各个方面都有特定的标准。平民(士伍)见了有爵位的人就要让路致敬,每一级爵位都可以从国家获得一定的耕地和住宅地(反过来,如果占有的土地超过了自己的爵位应有的面积,就构成“田宅逾制”之罪,严重的就是所谓的“豪强”),可以出任一定的官职。

爵位可以继承,但是除了彻侯、关内侯的爵位可以由嫡长子继承外,其余的爵位一律实行减等继承法,根据在湖北张家山出土的西汉高太后时期的法律,当时有专门的《置后律》,明确侯爵以下至左庶长的嫡长子都一律降等为公乘,以下又一律减两等继承,五大夫嫡长子为公大夫,公乘嫡长子为官大夫,公大夫嫡长子为大夫,官大夫嫡长子为不更,大夫嫡长子为簪袅,不更嫡长子为上造,簪袅嫡长子为公士。以下两级爵位没有继承权。换句话说,即使是最高一级的“大庶长”爵位获得者,到了五代以后就没有特权地位了。

商鞅变法时规定战场上斩得敌军一名“甲士”(重装步兵)的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无论谁为国家做了一定的贡献,就可以授予一级爵位。可是汉文帝一上台,就前所未有的赐全体百姓一级爵位,这在当时对于百姓是一件很荣耀、很实惠的善举。除了得到荣耀外,更重要的是已有的超过了爵位限制的私有土地都得以合法化,不再是“田宅逾制”了。

“女子百户牛酒,五日”。男子赐予爵位,女子赐予牛酒,据说每一百户一头牛,十石酒(按照张家山出土的吕后时期的《赐律》,政府赐予百姓酒肉是有专门的制度的,每人一斗饭、五斤肉、大半斗酒)。古代民间不得宰杀耕牛,也不准吃牛肉,也不准在非节日的日子里聚众饮酒。只有在朝廷下令恩赐,才可以公开吃牛肉、聚众饮酒。

“”就是合法的公开一起饮酒,让百姓狂欢五天。这种举措在过去也是有过的,史书上记载最早的是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在灭了中山国后,举行过这样的庆祝仪式。秦始皇在灭了楚国以及全部统一六国后,也曾两次下达大令。不过仅仅因为皇帝即位就举行这样的仪式,却也是汉文帝的创举。

按照秦国以来奉行的法家理论,有功,赏;有罪,罚。文帝连夜下达的这道诏书,赏赐的是对他取得皇帝位置并没有任何功劳的百姓,他是在给全国发出一个什么样的信号呢?

我们可以有把握的来断言,他是在发出新的政治信号:他将在以注重民生、在给百姓实惠的基础上来巩固皇朝的统治;相对于功臣皇族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他更注重的是把拥护刘氏皇权统治的基础安置在普通的平民群众之上。

论功行赏

汉文帝在博取民心向背的同时,对于推自己上台的两大集团利益,小心翼翼地尽量维持平衡的均势。

坐上皇帝宝座后的第一个早晨,汉文帝还在继续工作。他又发出一道诏书,将在秘密会议上主张否定齐王即位、力推自己的琅邪王刘泽改封为燕王――原来的燕王刘建在前一年病死,儿子又被吕太后杀掉,没有了继承人,燕国被朝廷收回。现在文帝把琅邪王刘泽封到这个由原来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领有大片国土,既使琅邪王刘泽大为满意,同时也等于是给齐王一个好处,等于表示要将原来从齐国分出去的这片国土归还给齐国。

另有一道诏书,是将被吕太后逼迫自杀的赵王刘友的儿子刘遂封为赵王。

显然,为了表示“亲亲”的意思,文帝首先照顾的是皇族集团的利益,而在照顾之中,力求保持微妙的平衡,消弭皇族诸侯王之间的不和,特别是作为长辈的刘泽与晚辈的齐王刘襄。

第三天,汉文帝举行了正式的“即阼”大典。他先去太庙拜谒了汉高祖的牌位,表示自己是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皇帝的权力,把惠帝、吕后的统治以及功臣皇族的拥戴一笔勾销。然后他登上了皇帝宝座,接受文武群臣的三跪九叩大礼,这次他可是正襟危坐,不用再还礼了。

同样在这次朝会上,汉文帝还宣布原来被吕太后下令剥夺的齐国、楚国的部分封地,全部都归还给这两个王国。

第四天,汉文帝再次上朝,派遣自己的舅舅、已经封为“车骑将军”的薄昭,回到晋阳去迎接自己的母亲,预定上尊号为“皇太后”。

在这第四天的朝会上,汉文帝才开始对推举自己起到了最重要作用的功臣集团正式论功行赏。不过在诏书中,他也是只提这个集团的代表人物诛杀吕氏集团的功劳,拥戴之功就“尽在不言中”了。

周勃加封为万户侯(可以获取1万户平民的赋税作为自己的收入,原来已经是8180户),还赐予五千“金”,表明了肯定周勃为首功。

这里赐予的“金”,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按照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的货币制度,以黄金为“上币”,以“”(20两)为单位;以铜钱为“下币”,称为“钱”或“文”,铜钱的形制为“半两”。从理论上讲,每1万钱可以兑换一“金”。后来汉高祖时继承秦朝制度,仍然实行这套金钱并行本位(货币史专家彭信威先生所定名),只是把一“金”的单位改为一斤(16两),仍然万钱兑一金。不过在整个两汉时期,皇帝赐金的数量太大了,根据彭信威先生的统计,仅仅在《汉书》中记载的皇帝赐金总数量就达到了277吨(277338公斤)之多!如果实际赐予的是铜,那根据法定的万钱一金的比价,那么赐铜的总数也要接近25000吨,好像也实在是太多了点。所以这个问题还是要存疑。

丞相陈平、大将军灌婴,封为三千户侯,赐予二千“金”。

替他干了脏活、杀光吕后立的小皇帝以及小国王的皇族也不能忘记,只是那个功劳实在是不好说。尤其是当时决定皇位的秘密会议上打算推举齐王的言论也可能传到了文帝的耳朵里,于是笼统赏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这两个齐王的兄弟,加封为二千户的侯爵,赐千“金”。

至于齐王刘襄,却是没有任何的褒奖和赏赐。想来原因也很简单,一来是这位首先起兵反吕的事迹对于自己当上皇帝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二来是没有朝廷之命,擅自起兵,实在不是一件值得褒奖的事情,其中蕴含的政治危险性尽在这不与赏赐的行为之中了。

襄平侯纪通,就是为周勃搞到符节得以进入北军的那位,也同样加封为二千户的侯爵,赐千“金”。

封典客刘揭,就是那个为周勃做说客、诱骗吕禄交出军权的人――为阳信侯,食二千户,赐千“金”。

封赏达到了平衡,汉文帝是否放心?确信自己坐稳了皇帝位置?

还没有。他还需要功臣集团再来表示一次效忠,杜绝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早建太子

就在汉文帝登上皇位的3个月后,春天的第一个月到了。丞相、御史大夫等群臣请求汉文帝立即立太子。

汉文帝先是予以推辞,说:“朕已经是不德之人,即使不能够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把这个天下禅让给这位贤圣有德的人,也不应该自己先设置太子呀,这样做是向天下表明我的不德了。不要再提这样的建议了!”

在推辞中讲到“禅让”皇位的事情,显然这位皇帝还是在担心万一朝臣再来一次把自己赶下台,诱使群臣再来表一次忠心。

群臣当然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丞相、御史大夫率领群臣再来劝进:“预先设置太子,就是为了表示尊重宗庙、尊重社稷,不忘天下的意思。”这些话也可以理解为保证支持汉文帝为刘氏皇朝正式皇帝的意思。

汉文帝还要推辞,他还要再试探一下群臣对于其他刘氏皇族的态度。他说:“现在的楚王,是我的叔父辈的长辈;现在的吴王,是我的堂兄弟;淮南王,是我的弟弟,这些不都是可以作为皇位的候选人?现在不经过选拔,说一定要选择皇子为继任人,别人会认为朕遗忘了天下贤能有德之人,而是个专门只顾自己的儿子的皇帝,没有为天下担忧的意图了!”

丞相、御史大夫率领群臣只好再次来表示忠心,明确推选的太子的人选,说:“古代的商朝、周朝都保持了上千年的太平局面,就是因为王位传子不传贤。设置继任人必须是儿子,这已经是长久以来的习惯了。高皇帝平天下为太祖,子孙继嗣世世不绝,现在如果要放弃传子的习惯而从诸侯、宗室当中另外选择继任人,这肯定就不是高皇帝的志愿了。再讨论这件事是不适宜的。皇子刘启最为年长,纯厚慈仁,请将他定为太子。”

汉文帝这才松了口,表示同意。

这段推来推去的立太子过程,实在和3个月前群臣推刘恒为皇帝的情景相似。汉文帝就是要到群臣的话完全说尽、完全明确人选后才表示接受,同样隐含着要群臣无保留地表示效忠的意思。

作为朝臣集团极力推动设置太子的意图,当然也不会完全出于一片赤诚之心。他们擅自发动、迎立汉文帝主要也是为了恢复朝廷的势力平衡局面。他们看准了汉文帝家族比较简单,没有强大的母后家族势力,希望能够把皇权相对不强、后族势力不大的局面维系下去。

薄昭迎来了文帝母亲、现在的薄太后。文帝在把自己的长子封为太子后,“顺便”给舅舅薄昭封了一个轵侯。

由疏而亲的封赏

至于那些从代国随从而来的亲信,汉文帝一直到即位5个月后才予以赏赐。文帝在三月间的一次朝会上宣布说:“当时大臣们诛杀诸吕、迎接朕,朕尚且狐疑未定,手下的众臣也都为了爱护朕而劝告朕不要来长安,只有中尉宋昌力劝朕,朕才得以保奉宗庙。现在尊宋昌为卫将军,封为壮武侯。当时跟随朕来长安的六位大臣,级别都要提高为九卿。”

不过也就在这次朝会上,汉文帝仍然谨慎地保持朝廷内势力的平衡,同时又宣布为当年跟随汉高祖进入汉中的68位已有侯爵爵位的功臣各加封食邑三百户,在高祖时期担任过二千石以上高官的10位功臣加封六百户,目前担任地方长官的申徒嘉等10位功臣加封五百户,担任卫尉之类九卿级别官员的10人加封四百户。在功臣集团之外,又给皇族的亲属们一些好处,封淮南王的舅父赵兼为周阳侯,齐王舅父驷钧――就是那个被刘泽形容为“虎而冠”的家伙为清郭侯。

短短的几个月里,汉文帝刘恒的施政已经表明,他绝不是一个甘心当傀儡的皇帝。他具有谋定而动、举重若轻的政治智慧,有着把握政治局势以及平衡政治势力的能力。

那么他这种执政的理念是从哪里来的?他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他接受了怎样的教育?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法律与生活》主讲人)

上一篇:编读之窗 1期 下一篇:我写长篇叙事诗《呼声》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