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困境分析

时间:2022-07-01 10:47:28

松原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困境分析

摘 要:松原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因油而建的资源型城市,要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要顺利转型面临着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困境。

关键词:资源型 转型 困境分析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局出发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1.松原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发展困境

1.1资源困境。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但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困境,松原也不另外。

1.2生态困境:而松原由于油田钻井和日常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钻井泥浆和落地油泥,均属于国家危险废物,造成井场及周边土壤污染,使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体现在地下水方面,吉林油田的油井深度一般为300米到3000米之间,而松原的两个地下水源地深度为180米左右,这使得油井必然要穿过饮用水水层,目前部分油田老区块地下水污染物已经超标,甚至有的地方浅层地下水有石油类检出,另外,城市空气污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生物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林地、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碱化致使资源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危机严重。

1.3经济困境:一是经济结构单一。石油化工是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2008年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74.8%,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36%。长期以来,国家对油气产品实行高度计划配置,吉林油田油气产量95%以上运往外地,削弱了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致使松原至今未形成油气深加工产业链,为油田配套服务的加工制造业也未形成一定规模。同时,非油产业发育不足,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十分薄弱。二是财源结构单一。松原是典型的油财政,2008年石化产业累计税收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4.8%,加上油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地方财政过分依赖原油生产和加工企业。

1.4社会困境:一是就业形势严峻。松原虽处于资源开采上升期,但社会问题也很严重,松原280万人口中,大约有200多万是农民,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涌向城市,再加上人口自然增长、松原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松原未来就业形势仍很严峻。(资料来源《松原统计年鉴》)。二是就业渠道单一。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市大部分职工都分布在石化产业和与之相关的其它产业中,形成了以石化企业为主的就业群体,整个城市就业结构不合理,潜在的下岗失业压力越来越大

2.松原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所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2.1历史因素

2.1.1历史形成的经济体制产生的惯性作用。资源型城市主要是缘于全国能源需求和国家投资而建立并演进的,其所有制结构中国有企业占据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明显偏低。资源型地区与加工型地区形成的不合理的分工体系,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极小。以松原为例,天然气资源和石油资源大部分都运往外地,本地加工量有限。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然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进入困境。

2.1.2历史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发展不够协调,能源、原材料一直属于短线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此,国家提出了大、中、小一起上、有水快流等能源开发政策,以期加快能源工业的发展。在这种政策的倾斜支持和强力引导下,虽然暂时缓解了能源、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也带来了经济要素整体配置劣化,出现了资源型产业小型化、低效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资源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

2.2经济因素

2.2.1产业结构水平低。从产业结构的层次性来看,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的特点。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型、低技术含量是资源型城市的通病。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以原材料和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输出为主导。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这种主导地位是由大量输出原料型产品拉动的,高深加工产品输出较少。

2.2.2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与多重约束。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现代工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并存,且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区域经济由于规模较小,比较封闭,内部市场较为狭窄,受资源、市场、信息、资金、科技、管理水平、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约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比较困难。

2.2.3经济结构的趋同性较为严重。资源型城市除主要开采的自然资源外,大多缺乏其它优势特色产业,多元经济格局很难形成,产品档次趋同,竞争力不强。

2.2.4资源型城市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高,吸纳就业的能力弱。从GDP构成来看,与一般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普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则普遍偏低。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具有资本密集度高的特点,同样的资本投资只能吸纳较少的劳动力就业。

2.3产业因素

2.3.1资源性产业的锁定效应。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是在当地优势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资源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阶段,资源市场供给短缺的条件下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但是,随着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部分资源型城市还是依托单一的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经济,形成了资源性产业的锁定效应。而这些资源产业又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大型资源型企业运行的,一旦遇到市场风险,资源型企业的衰退就极易形成所谓的多米洛骨牌效应,给城市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以资源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单一性决定了城市功能的单一性,进而又制约着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城市系统性转型的潜力。

2.3.2资源型城市产业与就业失衡。其严重后果在于,它打断了原有的收支流程,并使相当数量人群的收入难以提高乃至下降,从而进一步造成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停滞甚至萎缩,最终导致消费与投资脱节,投资效率降低。于是,为了维持一定的增长水平,政府不得不提高投资率和投资增长水平。在新的条件下,重建新的平衡非常难。

2.4环境因素

2.4.1融资环境恶劣,缺乏转型资金支持。资源型企业融资困难,在面临全面困境的情况下,资源型城市已经完全失去了金融的支撑。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的不良贷款压占了可用资金,使金融机构贷款增量逐年减少。金融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的支持能力严重不足。资源型城市财政与金融很难平衡,光靠市场经济的办法根本无法实现成功转型,即使靠地方和省级的力量也难以解决转型中的许多问题。

2.4.2社会矛盾突出,影响转型与发展。资源型城市由于其产业衰退,造成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随着资源的衰退和清理整顿,依赖资源而生存的人员要转移就业,而且这部分职工劳动技能单一,自身无再就业能力。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定等问题接踵而来。当前矿山企业的下岗人员、伤残人员和资源枯竭、濒临关闭的矿山企业的职工已形成社会最贫困的阶层。尽管各级政府、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资源型城市仍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影响了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静雅.《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

[2]郭向云.《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3]徐君,王育红.《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

上一篇:拯救昆明梧桐树 下一篇:论和谐氛围与优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