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

时间:2022-07-01 09:08:00

生物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

学习是一种能动的过程。实验探究式教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而不是被动接受,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充分讨论,提高自我,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主体探究能力,已成为当前生物学教学中的重点。探究式教法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指的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探究原因。创新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现有的知识出发,通过一定的方法,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因此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一、充足的观察、实验引发探究。

探究必须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去发现问题,如果没有观察、没有实验,探究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去观察,去实验,这是探究活动起码的条件。如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中,我先让学生亲自给天竺葵加纸片遮光,再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学生了解了怎样通过实验现象去探究本质,而且在探究过程中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并且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探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除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教师要组织探究活动,就要特别重视探究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初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就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得知识。因此,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在探究活动时,教师不讲解探究的步骤,而是启疑生惑,创设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应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有人认为探究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研活动,生命科学本身就是在不断摸索、探究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其研究客体的极端精巧和复杂性、多样性,研究的方法与物理、数学和化学等学科高度融合,而学生处于初中低年级阶段,生物探究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大的难度,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知识准备、方法选择、过程的完善,以及必需的材料设备等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如:经常用到的淀粉遇碘液变蓝色、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机物一般可以燃烧等这些原理性的知识必须介绍;基本的实验技能、实施计划的制订、变量控制、数据搜集、数据的处理、结论的表达等都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先要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然后布置探究实验,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并独立操作。在对学生的指导中要特别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不能将探究活动模式化,即探究一定要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程序进行,应该针对不同的活动确立探究教学的目标,确立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从目的到内容再到方法、步骤,甚至连表格都画好了的实验活动设计,再由学生完成,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指导不应该面面俱到,应该让学生面对一定难度的问题,而不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允许学生出错。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员,走到学生中,以知识渴求者的面貌和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以丰富经验影响学生对知识和人生意义的建构,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成果。作为一名参与者,我不仅可以实时监控活动的进展情况,实时指导,而且能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小组群体在探究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为后续的教学调整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融合。

教师还应是一位评价者。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学生在心理上更需要得到他人,尤其是教师的认可。毕竟多数的探究活动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成功的喜悦常常来自于教师的评价。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充当评价者这一角色,对别人做出评价,又希望得到别人好的评价。现在很多的人认为教师作为一个评价者、仲裁者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毕竟教师的知识、社会经验、生活阅历要多于学生,教师为什么不能担当这些角色呢?问题关键不是教师是评价者,而是教师如何评价。教师应该将静态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动态的评价(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不应过分强求探究的最终结果,应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睿智、技巧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让学生鼓起探究的勇气,不要把自己作为唯一的评价者,应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评价,不应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三、利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启发探究。

新知识的增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要做到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了自觉探究新知识的意识。

四、以课文中隐含内容为情境,激发探究。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除了教师在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内涵以外,还要经常性地创造条件,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表现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多挖掘“无结构材料”,打开智慧大门,克服思维的惰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自由发挥探究能力,尽量挖掘生物学科本身的潜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成长为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教师可利用教材中适宜的隐含内容来提出课题,引导学生自我设计实验,以实现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目的,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上一篇:高校引入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探究 下一篇:浓硫酸的授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