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渠引流,方有汩汩清泉

时间:2022-07-01 09:05:49

语文教师要激活课堂,丰富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感教学势必会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慢慢打开学生的心扉,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努力让课堂成为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使课堂时刻充溢着活力、热情、诗意和智慧。

一、意趣盎然导其境――“情境”艺术

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是关键。好的导入,融培养兴趣、开拓思维、激发求知欲于一体,能给枯燥乏味的课堂注入生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精设导语,激起千层浪,诱发兴趣”。或巧借具体的情境,或再现艺术形象,或创设特定的氛围……学生或许会产生各种天马行空的遐思、美好的悬念和探寻的欲望。这样的开头,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如在讲《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我先以精妙的语言来感染他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恍若仙境,这里清水盈盈,绿林环绕,这里悠悠青云,蓝蓝碧空,这里牛马成群,花草摇曳,这里水丰鱼美,瓜果飘香,是的,它是美丽的仙湖,生命的绿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情有景,给学生勾勒出一幅瓦蓝明净的立体画面。然后我便投影出各种精美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其画面美和艺术美。他们凝神聚听,心驰神往,还有一些甚至惊叹不已,连连称赞“心灵休憩之所啊”“旅游好地方”。生动风趣的课堂语言,必然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心情愉快便思维活跃,更乐于探索,此时提出“这么美丽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用‘消逝’一词呢?”那么学生便会和作者感同身受,去领略罗布泊的奇幻,从而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二、声情并茂咀其美――“朗读”艺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精髓巨作耳熟能详。圣贤学说深刻,语言精辟;他们的见识广博,思想深远。所以,语文教学本身也是个人性情的熏陶,是知识素养的提升,更是一种文化美的享受。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教材中的名篇佳作绝不是各种词汇的堆砌重叠,而是处处洋溢着美感,或诗情画意地绘景勒图,或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或拳拳深情款款挚爱,或激昂豪壮歌咏颂吟,或意蕴隽永耐人寻味,或低沉哀婉引人遐思……寓美于教,以美感人便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如何才能让学生耳濡目染那久远的气息,感受旷世之作的美呢?朗读教学是一剂传递美感的良方妙药。

如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朗读时应深沉凝重,节奏徐缓沉稳,感受诗人屋漏床湿、彻夜难眠的悲惨沉郁;“……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朗读时应”铿锵有力,慷慨悲壮,在浑厚坚定的朗读声中,彰显了杜甫济世救人的博大襟怀。朗读结束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我似乎看到了一位伫立在秋风中骨瘦如柴、面容枯槁的无助老人。”有的说:“他的高尚灵魂令人汗颜,安守贫贱,心忧天下……”有的说:“他的气节让我想起了:玉可碎,不可毁其白;竹可焚,不可改其节;身虽死,不可夺其志……”因此,唯“读”方能见其情,唯“读”方能见其美,唯“读”方能感其意。

三、情到深处醉其浓――“激情”艺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新型教师,需要完成的已远不是生搬硬套地灌输知识,解答疑难等任务。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满腹经纶的才气和极高的文化造诣,更需要具备激发灵感的职业技能――激情。教师的精神风貌关乎一节课的活跃指数。一个迷离萎靡的神色,一张忧郁倦怠的愁容,一种低沉乏力的语调,必然令人望而生困,听而犯乏,课堂的气氛必然呆板死寂,何来学习兴趣的产生?相反,一位精神饱满的老师,走起路来昂首阔步,说起话来慷慨激昂、抑扬顿挫,上起课来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做起事来雷厉风行,这样的老师从一进门,就已经让课堂充溢着灵气,流动着活力。

我曾听过一节《安塞腰鼓》的公开课,这位老师声音洪亮,语言铿锵激越,神采奕奕,举手投足间洋溢着豪气热情。导入视频后她竟扬起双手在讲桌上打起了响亮的“鼓”声来,边打边喊着“嘿――嘿”的节奏,紧接着叫学生在课桌上也敲起了“鼓”,边敲边喊着“嘿――嘿”的节奏,这一个举动让我尤为震惊,心情也为之亢奋起来,环顾四周,学生何尝不是这样炯炯有神,热血澎湃呢?这位老师时而用高亢火热的声调读出恢弘壮观的气魄,时而用低沉的语音读出鼓声落下后悠远寂静的余音。是的,那节课就如这“腰鼓”一般升腾着活力,燃烧着激情,磅礴热烈,荡气回肠。

四、诗情画意感其深――“诗歌”艺术

“最是书香能致远,最是诗歌能醉人。”诗歌是具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不仅能创设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还可以将枯燥的文字形象化、多彩化,将复杂的情感升华,形成绕梁余音。尤其在现代文教学中,尽管名家大作都已是o藻华丽、妙语连珠,但品读课文的内容,赏析精炼的语言,分析鲜明的人物,体会深刻的情感等终究是教学的重难点,因而免不了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入一个快节奏、枯燥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的误区中。其实,语文课本身具有文学美和艺术美,徜徉书海中可以让人享受文字的美感,感受中华文学的底蕴和精美

比如,《社戏》一文中描写“我”和伙伴们夏夜行船赶往赵庄看社戏,这一部分作者调动了各种感官,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摹了一幅唯美的月夜图,我便请班上朗读较好的三位同学上台朗读,配上轻音乐《雨的印记》,悠远惬意,情意绵绵。授课结束时我便在教学中设计一个“读出意――三言两语咏童真”的环节,伴着轻音乐《雨的印记》附上一首小诗:“那夜的喧闹已渐行渐远/惟余水声潺潺/月色如诗/泼洒在童年的乐土上/更喜三五知己/一群伙伴/还有那颗好豆/悄然落根在心间!那一曲悠远的清笛啊/飘悠在记忆里、梦里/斑斓了多少日子?”

因而,“情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情感跃动的载体。只有用情感、情思、情趣等这样健康活力的因子,才能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教师用妙语连珠的言辞,用诗情画意的教学,用慷慨激昂的情感,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情画意的文学国度,这样的课堂教师便似那“掘渠者”,在那广阔深厚的文学领地里“开凿挖土”,亲临“引泉”。师用“情”器利剑掘得越深,生的情“思”、情“潮”、情“泉”便汩汩喷涌,那么学生的作文定是文采飞扬……因而,一节精妙的语文课虽然结束,亦能收到“课虽终,趣犹存,思未了,情犹浓”的功效。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柏塘中学)

上一篇:基于“四环节”教学模式在科学概念教学中的实...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