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应用题的探究

时间:2022-07-01 06:03:39

小学数学解应用题的探究

【摘要】小学数学解应用题的探究,小学教学阶段应用题占用大量的时间,导致学生学习分化的主要内容。经过教师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题,作一下改编,增进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深究等方式,把学好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应用题;形式化;主动权

应用题在我们小学教学阶段占用大量的时间,却还是成为导致学生学习分化的主要内容,应用题也仍然使学生感到“头痛”呢?问题出在哪里?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人通过大量的听课调研,发现我们大部分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时采用的模式是:

一是教学活动封闭,应用题题材内容的组织呈现是定向的,教学活动是定向的,教师仍普遍采用一问一答的讲解方式。

二是教学目标封闭,往往以“会解题”为首要目标,注重解题技能、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

三是题材内容封闭,往往是人为述造,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时代气息,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融合。学生仅仅是模仿解题,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思考想象的机会,更没有主动探究、创新思维的时间与空间。教学过程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追求答案的唯一性。

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点站,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己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能力。

以上几个方面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新模式”:我以“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

1 争对例题,提出问题

这一教学习环节中包括两方面的任务:(1)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老师的要求提供例题,展现出与问题有关的资料,并提出相关问题;(2)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我们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我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题,作一下改编。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也可以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景像,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等形式出现的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习的爱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也可以这样设计:提出问题,如“六(l)班今天要上体育达标训练课,要求分两组进行投掷垒球训练,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较为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垒球;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垒球多,人少分到的垒球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同的意识:按人数分较为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对解决问题的信心,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探究信息,主动深究

学习数学知识是让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也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只要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能是有效的。因此,在这一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

3 反馈点评,归纳总结

在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结合实际体现真实性的思维活动,及时肯定并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认为,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的话最能体现出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自由选择性、合作性和发展性等。有利于把学好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利于教师在运用模式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学时,达到对课堂教学结构驾驭自如,并能对模式变型,或创新的教学模式。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教学的作用 下一篇:如何教中学生学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