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班主任批评权的解读

时间:2022-07-01 05:14:33

对班主任批评权的解读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印发了名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下称《规定》)的文件,其中,对班主任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要求教师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并在第十六条中赋予“班主任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规定》一出,在社会上立即引起广泛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规定班主任的批评权是否有必要?何为适当方式的批评?

一、班主任批评权的必要性

很多人认为,无论班主任还是普通科任老师都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何需特别规定?有人辩解说,作为班主任,其职责与普通科任老师是不同的,不仅担负着教书的责任,更兼任着育人的职能。其工作性质导致其与学生和家长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需要特别强调赋予其批评的权利。

批评一直是我国教育手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国传统教育实践中,批评、惩罚(包括体罚)一直是很常见的,以前也从未出现过大问题。在建国后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事业逐渐实现了从“惩戒权过度使用”向“无惩戒的教育”和从传统“师道尊严”向全盘接受西方“赏识教育”的两大转变[1],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基本上是班主任批评手段不断弱化的过程,然而,恰恰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批评教育引发的争议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其原因是在随着学生和家长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批评手段难以适应当下的教育要求,传统教育关系掩盖下的教育纠纷不断涌现,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息事宁人的心态下,不断对家长妥协、对教师施压,教师的合法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很多教师不敢批评学生。从这个层面讲,重申班主任的适当批评权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对当前教育领域个别班主任不作为现象的拨乱反正,也是对当前家校纠纷中班主任合法权利的维护。

二、班主任批评方式适当性的界定

很多人则对《规定》中“适当方式”产生疑问,何种方式才是适当?本来这条是保护班主任的权利的,但是因为界定不清,班主任老师在“怎样批评算适当怎样算不适当”的问题上依然很迷茫。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检索国内班主任批评的有关文献,发现现存研究的焦点在以下几个方面:(1)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同应该加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批评权,但是,在适当的批评方式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教无定法,批评方式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所以根本不可能有适当的批评方式,而更多的研究者则呼吁应该明确界定适当的批评方式,否则,《规定》毫无操作性可言,如朱宝忠的一篇论文标题就提出《谁能告诉我,班主任该怎样批评学生?》。(2)批评的方式方法的阐述。很多教育工作者从自身经验出发,提出很多巧妙的批评教育方法,如崔金宝提出幽默式批评、渐进式批评、商讨式批评、提醒式批评和触动式批评[2];张淑文提出暗示法、过渡法、比喻法、自责法、换位法和勤勉法[3];徐建国等提出斥责式、启发式、提醒式和鼓励式[4]。这类文章非常多,占据了当前班主任批评类文章的绝大部分,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一般每种方法会简要说明适用哪种特征的学生,同时配备一个案例。(3)批评的原则的论述。这类文章也比较多,例如,刘芳等提出批评应遵循的原则有:尊重性原则、示范性原则、宽容性原则[5];陈明霞提出适时、适地、适度三原则等[6]。(4)班主任批评过程中其他一些问题的阐述。如批评的语言、尺度的把握、批评的善后处理等问题。

应该说,这些关于批评方式、批评原则的论述是很多一线班主任教师从自身教育经验中以直觉的方式总结出来的,以实际教学案例作支撑,具有非常鲜明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术讨论过分强调去界定批评教育的适当方式及其他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无助于当前教育困境的解决。因为当前班主任批评教育出现困境,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问题,而且是宏观的教育行政体制、师生关系权责不清、教学思想混乱、实证研究缺乏、批评教育手段与时代脱节等宏观的问题,是大的教育环境出了问题。假定我们真的界定出批评教育所谓的适当方式,谁能保证这些方式对所有学生长远发展都是有利的?谁能保证学生受到适当方式的批评时不会出现过激行为从而引发教育纠纷?除适当方式之外的其他方式是否都是不适当的?不受法律保护的?这样是否会使教师只在适当方式里转圈,从而限制教师教育创造力的发挥?

三、班主任正当批评权的法律界定和法制保障

在教育领域中,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然而目前,师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的界定上不具体不清晰,仲裁和保障主体不明确,这是当前困境最首要的问题。要解决这个困境,首先应该从法律上明确界定教师的正当批评权和学生的自我保护权,以明确师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谓的教师正当批评权,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确实存在的问题,在不侵害法律赋予的学生各项权利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有理、有利、有节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和指导的权利;所谓的学生自我保护权,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为保证其身心健康不受侵害所行使的申诉、辩护和抗争的权利。当然要明文确定上述两项权利,应该成立一个由法律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以我国的宪法和其他各类教育法规为基础,对教育情境中师生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而具体的界定,对违反法律规定侵害学生权益的批评教育行为详细列举,真正做到依法施教。

在法学领域中,平衡是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多见于法理学和民商法学的论著,后进入行政法学领域。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说道:“法应是使事物合乎正义的一个中道的权衡,维持事物的平衡是法律的本质所在。”[7]在教育情境中,教师正当批评权和学生自我保护权的界定应该遵循平衡的理念,并以实现两个平衡为目标,一个平衡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衡,另一个平衡是教师或学生任意一方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这样,才能达成依法有序的教育状态。

其次,针对国内日益增多的教育纠纷,成立一个由法律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专家和学生家长组成的仲裁机构,负责对教育领域的法律纠纷提出仲裁意见,以供法院裁决时参考。

四、班主任批评权之争应转移到提高教育效果上来

从更深的层次去考虑问题,批评只是一种用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手段而已,何以会争议不断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其根源恐怕是我们对它的内在规律认识不够,已有的批评教育方法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批评方法误用、滥用,不仅无法实现教育目的,反而是衍生了很多负面的效果,如家校激烈的矛盾和严重的纠纷、学生离校出走或自杀等。也就是说,批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从宏观上看,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会产生一定的教育效果,它不仅有方向上的正负之分,还有程度上的强弱之别。要衡量批评的教育效果,可以采用心理与教育测量的方法进行量的测定。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批评的实质是班主任用语言说服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促使其原有的态度发生改变。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可以通过前后测量的方法,运用问卷、行为观察等方式测量批评的教育效果。

如何才能提高批评的教育效果?现有研究对批评这一教育手段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理论思考,没有严谨而完善的实证研究数据来支持,就使得到的结论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比如,批评到底是不是合理的?其教育效果产生的逻辑是怎样的?批评的教育价值到底在哪里?批评在学生的心理上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同一个老师同样方式的批评对有的学生有效而对其他学生无效?为什么不同的老师用同样的方式去批评同一个学生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从班主任批评到教育效果产生其中间过程可以看成一个黑箱,这个黑箱里有哪些中介和调节变量?这个过程的前置变量有哪些?要培养班主任具备批评的技能,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着手?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论文涉及的内容多为教育经验的总结,具有直观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很多教师喜欢参考一些精彩的批评案例以指导自己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然而,如果教师对批评这一教育手段的规律缺乏本质性认识,对他人成功的教学案例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别人的东西很难为己所用,即使用了也会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尴尬。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大批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学者进行深入而踏实的研究。不仅需要理论方面的深入思考,也需要大量可重复的实证研究。同样,也离不开实际教学案例的不断总结。只有这三方面密切结合,关于批评的研究才能够深入,批评教育的效果才有可能真正提高。

五、从多学科协同研究的视角探讨班主任的批评教育问题

应该说批评是我国传统教育背景下一种非常独特、非常强调的教育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新动力和新的生长点。具体到班主任批评问题的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和法律学的交叉研究会是必然趋势。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主要涉及的问题应该是批评的价值判断问题,批评和赏识的关系,班主任批评到底是不是合理的?其教育效果产生的逻辑是怎样的?批评的教育价值到底在哪里?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批评的实质是班主任用语言说服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促使其原有的态度发生改变,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在心理学中,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海德用认知平衡理论,费斯廷格用认知失调理论来描述态度的改变,比如陶行知先生著名的“四颗糖”的教育故事就是认知失调理论的实际应用。要提高班主任的批评效果,就必须从态度改变的模型寻求启发。耶鲁大学的霍夫兰德及其同事对劝导性沟通进行深入的研究,认为沟通的来源、信息、目标和情境四个方面的许多因素共同决定劝导和态度转变的效果[8]。班主任批评效果的心理研究完全可以以霍夫兰德的研究成果为借鉴,探讨班主任的哪些个性特征、怎样组织语言、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学生批评的效果会更好。

从法律的角度看,批评涉及的问题有:从法理上讲,中小学班主任批评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在哪里?如何从现有的法律出发,演绎出师生双方的具体可供操作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实现双方在法律上地位的平等?在现有的教育行政体制下,如何修补制度层面的缺陷以保障班主任批评权和学生的正当权利之间的平衡?

综上所述,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班主任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仅仅纠缠于何为“适当方式的批评教育权”势必走向问题解决的死胡同。教育学、心理学和法律学之间协同研究,具体界定师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加以保障,着眼于批评教育的效果,对批评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必能提高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鸷远,张洋,纪常造.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权的现状及教育惩戒艺术.教学月报(中学版),2009(18).

[2] 崔金宝.班主任批评的艺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

[3] 张淑文.班主任批评学生六法.基础教育研究,2003(3).

[4] 徐建国,王立芹.批评的技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5] 刘芳,白黎霞.正确运用批评获取良好效果.班主任,2004(6).

[6] 陈明霞.班主任批评学生需把握三个原则.教育艺术,2009(3).

[7]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8]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上一篇:谈“网上名师工作室”的经营 下一篇:提高校长教育考察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