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与“微视频”应用

时间:2022-07-01 02:54:55

小学科学课与“微视频”应用

“微视频”是泛指时间很短的视频短片,一般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媒体形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育手段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整合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中,“微视频”以直观形象、动态逼真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而成为最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录像片段、三维动画等。但是,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微视频” 的应用同时也存在着不少误区。

“微视频”在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在认知空白点再现 科学学习是基于学生前概念的一种探究性活动,需要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由于受时空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与科学探究内容会存在一定的空白。如教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是由于学生极少有机会亲身经历而缺乏直观感知,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短片再现地震或火山喷发时的情景,尤其是当学生看到“汶川地震”的录像资料时,不但一下子拉近了与探究内容的距离,而且也耳闻目睹了这些本来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帮助他们认识到了地震和火山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以及重塑新的地形地貌的,为接下来的“火山和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探究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储备了足够的信息,就能以这些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展开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主动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在思维迷茫点呈现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无法直接观察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容易造成思维上的模糊进而影响理解障碍。如教学《宇宙》一单元,尽管学生对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着好奇,但是对于“太阳系”“膨胀的宇宙”等这些在课堂上或短时间内难以全面、直接观察的自然世界,还是处于模糊无序的层面。对此,可以借助录像、模拟动画等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清晰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

在概念过渡点展现 科学探究是学生由前概念自主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渡,如果将这个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自然事物的理解,促进他们科学概念的提升。如教学《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课时,学生在利用气球驱动小车而获得了感性认识后,列举了“还有火箭、爆竹等都能像气球这样往相反方向冲”的例子,初步建立了“反冲力”的概念。此时,可播放我国“神州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视频和模拟动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在直观形象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理解反冲力的作用与特点,为他们搭建起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跃迁的桥梁。

“微视频”在课堂中的应用原则

适时性——该出手时就出手 集声音、图像于一体的“微视频”有着独特的教学优势。在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感官体验、激发探究热情等过程中,当运用“微视频”能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时,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也出现不少围绕课件而进行的流水式教学,学生的探究活动按照课件的“播放”顺序下机械地进行,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被忽略,陷入了“机灌”的误区。可见,“微视频”的应用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来确定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比如,在引入主题时,可以通过“微视频”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建立具体丰富、直观形象的感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微视频”来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展开思维、有效建构科学概念;在延伸时,可以利用“微视频”有机地整合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探究视野。只有这样,“微视频”辅助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保持一致性。

适当性——合适的才是最好 教学手段没有优劣之分,适合学生的科学探究,能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就是最优秀的。“亲手饲养小动物与电子宠物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因此要避免利用“微视频”来“看实验”的怪象。对需要实验操作的探究内容,应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动手操作,着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深刻体验实验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在完整的实践操作中地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适度性——杀鸡焉用宰牛刀 当前,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过度依赖媒体手段的现象。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认为只要用了多媒体,教学中就能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学生就能掌握知识。尤其在一些评优课、公开课中,执教者往往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画、幻灯片、录像等轮番上阵。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关心课件放到哪一环节,至于学生是否获得了体验,知识点是否落实到位,根本无暇顾及。片面追求多媒体手段的应用,造成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泛滥。 事实上,任何教育技术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微视频”同样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只有当其优于传统教学手段时,才能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合理地选择。否则,就会陷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误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心小学)

上一篇:班级管理更需“爱心策略”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低年级写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