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的“生态环境”建构

时间:2022-07-01 02:24:27

生成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的“生态环境”建构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与传统意义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强调教材这单一因素发展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因而,构建一种适应课程标准的、新型的“生态教学环境”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将预设的着眼点落实到课堂的生成上。

一、概念界定

1.课堂“生态环境”的构成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场所,是激发其生命活力、凸显其人性、唤醒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平台。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具有独特的课堂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和课堂生态环境,教师、学生、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共同使课堂成为有机的生态整体。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关系,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

数学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观,认为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根据学生对教材、对同学、对教师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沟通和融合的过程,课堂是具有生成性的、生态化的课堂。

2.初中数学课堂的“生态环境”

以新课程标准的观点来看待数学课堂的“生态环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它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此“生态环境”的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各要素内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沟通关系,四个要素整合在一起则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生态的数学教学课堂环境。

本文主张的“生态环境”的课堂应是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是让每个学生身处其中都会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课堂环境。具体地说,就是要建立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的、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不让学生感受到为难,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都要让学生看到教师在关心自己,要在教室里创造家庭般的环境,等等。这都与我们提倡的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氛围相一致。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要求和愿望。

二、“生成“视角下的初中数学课堂“生态环境”的建构策略

数学课堂“生态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的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环境过分强调学习的预设性和封闭性,学生与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在原先设定的框架之下进行的,从而使教学变的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即使有也很有限,且都被老师牢牢控制。这样,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就不能成为一个正比,有时甚至于课堂教学都不能圆满的完成。

但是,生态模式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却不然,因为它是着眼于生成的,关注的是学习的开放性、不确定性,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其结果往往是在学生的参与下生成得到的,它有更温情、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的特点。

生态模式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的布置、课桌的摆放等狭隘因素,而是要求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四要素的完美结合。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的教授知识和交流知识的“生态环境”。为此,笔者围绕动态生成教学进行“生态环境”建构的策略性探析。

1.抛弃课堂中教师的专权控制,在预设中把握课堂生态

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然而在互动中,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而学生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则很少,所有的课堂教学进程全部是按照教师的备课计划进行的,不能也不可能出现半点的差错。而生态模式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成为数学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丢弃传统意义上的专权控制,主动放下架子进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如果教师不肯放下架子,不主动与学生交流、交谈,就不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课堂就谈不上是“生态环境”下的,其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数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预设前,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特征等进行深入了解,依此为依据,充分预设好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并设计好相应的方案。有了充分的预设,才能运筹帷幄,及时把握纷至沓来的各种生成机遇,构建好些的生态课堂。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开放的时空中营造课堂生态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课堂生成的可能。要构建生态化的初中数学课堂,就必须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一下不能领悟学习内容时,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斥责学生,而应给他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的答案没有触及问题实质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给他一个台阶,让他拾阶而上,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当学生能够顺利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可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使其思维得到启迪。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这样课堂生成就有了可能。由于教学过程及时借助了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开放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课堂知识的生成,还构建了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

3.有效生成,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充满活力的气氛中体验课堂生态

好奇是生成的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所以好奇是人的天性,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主动去探索、研究。作为教师,应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可多设计一些开放、探究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课堂的学习活力。

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性质中设计了这样一题:

一个钢筋三角架边长分别是20厘米,50厘米,60厘米,现要再设计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而且有长为30厘米和50厘米的两根钢筋,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允许有余料)作为两边,则不同的截法有几种?

此题是一个生活实际问题,初看觉得此题比较简单,感觉截法有很多种,怎么截呢?学生有了强烈的好奇心,都想来试一试。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操作尝试,学生热情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积极参与,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掌握水到渠成。这样的课堂,教师高兴,学生开心,人人其乐融融。

4.有效生成,就要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舞台,在互动中焕发课堂生态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生态环境”中,要求传统的个体学习让位于更富有生态性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是指教师或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它包括三种形式: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及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虽然在交流合作中是“浪费”了一些时间,但这才是真正的交流,不是形式。在给学生搭建的交流舞台上使学生体悟到这样一个道理:思考问题一定要严密。这是根据《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做”数学,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真正体现“解决”环节,在互动中焕发了课堂生态。

5.有效生成,就要开拓学生的思维资源,在放飞想象中形成课堂生态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各不相同,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强项和弱项,人的本能是多元的。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而每个学生又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也提出了统一的教学目标。这种看起来相当公平的教学是以假设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智力为基础的。然而事实上,依据多元智力理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立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的。

为了建构新型的数学课堂“生态环境”,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适宜的、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每个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给与学生最大的发展机会来解放自己的头脑。鼓励学生放飞想象,从不同角度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换角度、多方位探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

四、“生成“视角下的初中数学课堂“生态环境”的实施成果

在新课程实施后,作为教师要敢于大胆向非预设生成挑战。所谓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所提供的材料、思维方式、学生开展实验操作所得到的结论与教师课前的预设不同,或者完全在教师预设之外却又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此时,作为教师应及时捕捉这种意外,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断地鼓励学生的生成,它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在探索活动中可能又会有新的生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还数学于本色。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就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就意味着课堂上随时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现象。此时,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生成时空。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历练的机会,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拨开层层迷雾,发现数学教学的本质在于动态的生成。这些都昭示教师要珍惜动态生成的各种信息,启迪学生思维,让课堂成为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让生成“生”其自然,“成”其必然。

上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下一篇:新课改中农村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边缘化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