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城市建设启示

时间:2022-07-01 01:50:50

花园城市建设启示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般+木)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风光绮丽,终年常绿,岛上花园遍布,绿树成荫,素以整洁和美丽著称。全国耕地无几,人口多居住在城市,因此被称为“城市国家”。去年五月我有幸游历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感受颇多。我生活的也是一个滨海城市,在城市建设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在新加坡规划局我看到了这个国家的总体规划,对新加坡城市规划有了大致的了解,也确信了这是新加坡政府科学而而正确处理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的关系,才成就了这座美丽的花园城市。

一、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科学制定规划,严格保障执行。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面积为707.1 平方公里,人口约498.76万。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资源匮乏,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治理者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优化,使有限的土地满足所有的需求;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建国初期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为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提供战略指导,然后每5年修订一次,进一步细化修建性详细规划。新加坡政府控制了至少70%的土地所有权,并且是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住宅和工业开发最大的开发商,能保证土地开发按照概念规划要求进行。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咨询和实施中,新加坡主管部门鼓励公众参与,实行民主决策,明确权责关系,对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的有序落实,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然是高密度城市国家,新加坡政府确定了花园城市的发展方向,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充分尊重原有的自然资源,保留了城市地理位置中心的绿地,而将市中心移至南侧靠海的新加坡河水源保护区,以此作为市中心的起点,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设计。新加坡是世界上高人口密度的城市之一,但却是把人居解决的最好的城市,在规划中吸取了很多西方的理论,在建国的四十几年中,政府建设了大量的新镇,规划师们开始采用一项分散的战略规划,将不必设在市中心的商业活动分散到四个区域中心,每个区域中心都有约150万平方米的面积,并且在各自辖区内都做到办公与住宅的平衡。

二、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成功的旧房改造和再开发项目。新加坡是一座只拥有约200年历史而其中包含150年殖民史的“年轻”城市,在地理位置以及文化层面上,新加坡也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国度。在新加坡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是占人数最多的三个种族,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也形成了不同风格和各具特色的建筑。尽管历史短暂,新加坡政府在对历史保护和延续的态度上是值得所有国家学习的。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充分尊重现代建设与原有建筑的融合,如保留下来有时代意义的乌节路,实笼岗路等街道以及牛车水、小印度和古老房屋,殖民统治时期留下的总督府和高等法院,拉福尔大饭店老楼、火车站以及许多老教堂等历史建筑,对这些老旧建筑尽可能的原样保留、保护、改造和再利用。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1934年修建的旧禧街警察局,这座6层高的新古典风格建筑有911个木百叶窗,立面中规中矩,2000年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到了这里,并且很富创意地把这幢的911个窗户的木百叶漆成不同的颜色,建筑又有了新的活力。

新加坡政府主张少拆房,多修缮。在新加坡,很难从一片建筑的外面看出建筑建成的时间,尽管很多建国后建的现代建筑已经历经四十年的岁月,但整个城市仍然面貌一新,丝毫不显得破旧。原因在于政府不间断地对年久的建筑加以维修,基本上是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小修是指外立面和室外铺地的更新,大修则是指增加面积或改善功能,使居民住宅不断适应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变化。修缮时政府会对建筑外观,公共空间进行重新粉刷和装饰,保持建筑的最好状态,也更好的节约能源,使每栋建筑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

三、重建中注重建筑品质和特色的增长,建筑和景观密不可分。

新加坡政府是一个有清晰目标的政府,花园城市目标制定后,所有城市建设都为这个中心服务。

(一)、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由国际大师施展的舞台到有本土特征的建筑景观结合的生态建筑的转变。

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70-90年代,新加坡政府开始组织城市重建。新加坡的建筑受寸金寸土的土地资源局限,除了历史保留建筑外,多以高层建筑为主格调。丹下建三设计的大华银行大厦,萨夫迪设计的雅茂园公寓,迈耶设计的甘登医疗中心,黑川纪章在乌节路上的设计的伟乐坊等等,这些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在新加坡这个新兴的国度里发挥着自己的建筑才华,也创造出了新加坡城市发展的新时代,但均没有和新加坡本土文化结合。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开始体现自己的独有标记,这个时期,新加坡建筑开始注重生态建筑的设计,强调本土文化的展现,看重景观和建筑的结合。在建筑形式继承了柯布西耶在1922年提出的“明日城市”的构想:高层发展,底层架空,也继承了南洋传统热带建筑底层架空的建筑语汇。新加坡是个多雨的、炎热的城市,他们在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到这个特点,规定所有的建筑必须建公共的人行廊道,首层退界,这种类似中国骑楼的走廊是为行人遮阳挡雨的,同时形成的灰空间增加了地面层空间上的丰富性和视觉上的通透性。在我们参观中心商业区时,发现几乎所有建筑底层都有局部架空,有的结合入口设置,有的结合景观设计,让人可以穿行于任一建筑到达另一栋高层建筑,人在其中视线一直可以保持连贯性,而且建筑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周围的景观和道路有良好的结合,绿化设计精致到每一个点,很多建筑都有空中绿化和屋顶花园,新建的金沙酒店就是三个弧形的塔楼举着一艘“空中花船”。2002年10月落成的滨海艺术中心,由于其奇特的外形,它被新加坡人昵称为“大榴”,它以现代的抽象形式体现东南亚文化,两个穹顶上由若干个遮阳板所形成的质感源自于东南亚传统民居中的草屋顶的编织质感, “榴壳”上的这些尖尖的刺是铝制遮阳板。这些遮阳板的大小和开启程度都各不相同,是根据不同的朝向通过计算机模拟而确定的。力求达到最佳遮阳和节能效果的同时,不妨碍从室内向外观看玛利亚海湾和周围城市景观的视野,也成了代表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

(二)、充分利用本国地理优势,处处体现花园城市的主题。

现代城市景观是城市规划的延伸与发展,新加坡的城市景观则充分体现了这一设计理念。新加坡国土面积小,建筑密度大,将建筑和道路以外的用地均用作城市绿地,所有农作物都从其它国家进口,最大限度地进行绿化。将国家的地理中心做为一片永久绿地,绿地结合城市交通设计,绿色网络遍及整个国家,目标明确,规划设计得十分具体,并在发展中严格执行。这些绿植净化着空气调节着温度,建筑掩映在雨树中,更显出其美感。从区域性公园、绿化带、街心邻里公园,到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楼房立面等,对绿化的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都有明确规定,建房规定绿化面积纳入规划蓝图,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法令固定下来,保证实施到位。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园林绿化往往给人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感。处处层次丰富,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搭配,各种不同树种混种而形成的自然生态比比皆是,包括路中的绿化带也绝少整齐划一,行道树及灌木皆无刻意修剪的痕迹,极少剪成几何形状的,而是任其自然舒展蓬勃地生长,但又不妨碍人行和车行的交通安全。无论是漫步花园绿地、城市街道,还是坐车在高速公路上,满眼看到的都是绿地的恬静和形态各异热带植被的色彩缤纷。

(三)、发展高新产业,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新加坡政府将污染区设置在一起,尽量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或是远离海岸的小岛上选址。加强引进新的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政府专门划出用地,建设环境优雅的高品质的建筑群。 “纬一”工业园是新加坡政府设立的高科技生物工业园,这里远离市区,主要以科技研发为主,园区外面与城市干道连接,工业园内采用单行车道,以“模块式”的建筑单体进行园区内规划,建筑不退路,建筑之间的道路不宽,曲线为主,结合两边多变的景观环境,更像“街”的概念。建筑的平面形式更自由,形成很多有趣的空间,建筑全部采用现代风格,每栋建筑不讲求颜色、材质和样式的统一,建筑之间用钢结构作出空中连廊,增加了园区内的光影变化,也产生了很好的遮阳效果。底层架空的理念在这里也有很好的诠释。工业园绿地率高达40%,园区内的景观错落有致,工业园的建筑具有中心商业圈CBD的特征,又象建在花园中的建筑。

(四)、居者有其屋,注重品质的人性化新镇。

新加坡人民居住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上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令人窒息的拥挤时期; 上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公共住房计划; 80 至今侧重年代城市形象和生活质量的塑造,其中重点包括环境品质。新加坡规划部门配合国家更高的政治目标“居者有其屋”计划,借鉴西方特别是英国的新镇、小区理论与模式进行调整、改善与深化,拟定了新镇发展模式。

从1960 年代以来新加坡已开发了23 个高密度新镇。新镇之间以绿带相隔,新镇大多离市中心10到15公里,居民可以通过穿越中央水源保护区和非建成区的交通网络迅速到达市中心区和其他新镇。新加坡约九成的人口都居住在新镇中,新镇采取三级规划构架,新镇-小区-邻里。公共住宅政府组屋是新镇的主体,许多私人公寓、别墅也有机地组织在新镇体系的框架中。新镇包括居住、商业、教育、机关、公园绿地、体育与康乐、工业、道路与交通转换站、基础设施与其他预留地,这些基础设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每个大型商业和住宅组屋组团都和地铁或轻轨相连,避免了上下班高峰期间人们都从市中心涌进涌出,分解了市中心的压力。新镇住宅区空间组合形态大多是不仅从外观的有序错落、景观的开阔优美上考量,而且注重塑造舒适宜人的社区居民交流、活动的环境空间质量。强调住宅楼与多层车库的整合,人车分流,多层车库屋顶作为儿童游戏、人们休憩场所,增加垂直绿化,提倡生态节能,化社区精神、更私密的立体公共空间。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加归宿感不可忽视的策略与手段。有盖走廊的步行系统作为线型公共空间,将小区中心、邻里中心、公交车站、住宅楼架空层、多层车库等有公共活动场所连成一体,极大的方便了居民生活,也在规划设计方面配合了终年暴雨、烈日的新加坡热带气候特点。而且增加了社区环境在地面层的空间上的多样性、感官的延续性。

四、完善的基础设施,整体有效的公路、轨道系统

新加坡城市密度大,人口多,因此城市交通的合理设计至关重要。

(一)公共交通:在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中,新加坡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兴建,将土地面积的15%用于道路建设,使公路密如蛛网,地铁四通八达,铁路贯穿四方,尤其是泛岛快速公路,在全长不到36公里的路面上,建有13座立交桥和5座汽车天桥,加强了运输效力;地铁站和商业中心、住宅中心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由于公共交通的快速,便捷,市民减少了对私家车的需求量。从而减缓了城市交通的塞车赌车现像,提升了现代化大城市的运载能力。

(二)、新镇的区域交通

新镇的交通组织也受到了大量的西方思想的影响。道路分级组织沿自A屈普(Alker Tripp)1942年提出的道路分级原则;网格状快速道路、主要道路沿新镇周边布局演绎了L 大卫(LlewellynDavies)1960 年代提出的华盛顿新镇的“快速路网结构”;新镇中心、小区中心商业设施与地铁站、公交站等大众运输交通相结合突出了P 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1993年提出的TO(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的概念。快速道路或次快速道路间距约2.5~3km 在新镇的两个边缘提供大流量快速交通,不穿过新镇以保持新镇的完整性;主干道在新镇中成“风车”状,两端分别与新镇中心和镇边缘的快速路、主干道相连;主干道与次干道相连;次干道与地方道路相连;层层分级分工服务于土地使用;而快速路、干道、地方道路的节点形式由“立交”、“十字形”、“丁字形”依次递进。尤其是作为枢纽的地铁站、主干道、公交转换站与镇商业中心,不仅位于新镇的地理中心,而且整合为一体,由方便的交通带动了土地的增值和发展。

几天的游历,我感受颇深,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的城市在日益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历史街区和文化都消失殆尽,没有了自己的风格,只是不停的重复世界的流行。而即使是结合本土的风格,也是不停的做仿古设计,中国的古代建筑的成就是三分设计七分工匠,可现代的施工技术和追求效率的观念使重要的七分完全实现不了,新加坡对历史的继承是在本土文化中提炼的符号和精神去设计,这点值得我们去学习。新加坡在解决城市交通和拥挤的方式也很有特点,我们国家很多大城市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交通问题,也是可以借鉴的。还有城市绿地,新加坡的绿化是强调树和灌木在草上的比例,而我国很多城市大面积种植草皮达到绿化,结果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如果我们所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者在设计中也能不只将学到的先进经验流于形式,城市的管理者们也能制定一个正确的政策,一直执行下去,我们的城市建设也会更加美好,科学,宜人。

上一篇:谈建筑电气配电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住宅小区保温材料的应用及其施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