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语文课堂更加鲜活

时间:2022-06-30 10:36:50

爱让语文课堂更加鲜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作为教师,只有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堂,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架起主体和客体之间情感教育的桥梁。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土壤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才能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育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诗言志”,志者,感情也,诗来自感情。“五情发而为辞章”“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等等,这些无不说明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因此教师就要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巧设情境,激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教师讲授《变色龙》时,首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吧?”学生回答:“不是,是写人的。”老师又说:“既然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来命名呢?这个名字真令人费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近‘变色龙’吧!”教师这样明知故问,就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课文的学习。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词句篇章,领会其语言的感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

四、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就要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冲破知识“”。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探求的热情。实践证明,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剂。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爱屋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

那种基于强迫性,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课堂气氛肯定会死气沉沉,消极冷漠。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情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

由此可见,成功的课堂,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像高明的琴师,在学生的心弦上拨弄出动人的乐章。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营造轻松、愉快、富有朝气的课堂氛围,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见柔和。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知识面广,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纵横八万里的地理,都可在语文课上涉猎到,但学习并不是教师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中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因此,教师应该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

作者单位:贵州省普安县江西坡民族中学

上一篇:中考新动向\新趋势分析 下一篇: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走出名校特色办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