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共艺术的文化自觉

时间:2022-06-30 08:44:01

试论公共艺术的文化自觉

摘 要:公共艺术的出现最早是为了弥补公共空间的某种功能性缺失,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为了减少工业化进程给公众生活空间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通过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美化城市环境,增强物质与精神的融合。从狭义角度来说一般指而在公共空间或公共场所内建造设置各种公益性质的艺术装置、艺术作品的活动,从而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空间。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把培育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事关综合国力竞争、事关民族利益的战略高度。公共艺术的文化自觉是政府、公众、个体对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和心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公共艺术;文化自觉

1 源起

公共艺术源自英文“Public Art”。广义上的公共艺术是指一种为公众服务的艺术,泛指一切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狭义上的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空间当中的艺术。一般来说,它并没有统一的流派和风格,也不是一种传统意义的艺术类别。这种艺术形式能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态度。现代城市大规模的实施公共艺术,是以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NEA)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实行“公共艺术计划”(Arts in Pubilc Place Program)并直接赞助公共艺术为开始的。美国政府因此逐渐形成了称之为“百分比程序”的政府艺术支援政策。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自觉是人类在自然进化中通过内外矛盾关系发展而来的基本属性,是内在的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是人的基本人格。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主体对文化的一种主体意识和心态。“文化自觉”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是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一群人一直在关注着这个话题、这个概念、这个领域,反映了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责任与担当。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公共艺术正逐渐被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们引入和运用。在当今中国“接纳性”、“包容性”相当宽容的时代里,公共艺术的发展也表现出来一种缺乏艺术批判与批评的氛围。

艺术的产生本来就源自“公众”,只是当艺术到后来成为上层建筑精神领域的产物后,才演化成某些特定阶层人员所独断和从事的活动。而艺术从来就是根植于大众的,是源自公众底层对审美的追求。但是就公共艺术而言,并不是通常意义的“泛平民艺术”或者“民间艺术”。是城市管理者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有选择的、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公开艺术。因此,“公共艺术”在公众生活空间一旦形成,我们便能清楚地感受到影响人们的生活作用:要么会很成功,要么会很失败。这和某些“文化精英”所创造的,对艺术的审美追求与评判标准并不完全相同,公共艺术是艺术基于实现与公众利益内在关联的一种属性,具有一定社会责任的,应该包含公众对这些艺术形式的“认可和理解”,并体现与时展相对应的文化自觉。

2 公共艺术的文化责任

公共艺术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产物,要能够体现一定的形式美的原则和功能。例如:1979年9月落成的,由张仃先生主持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型工笔重彩壁画《哪吒闹海》和袁运甫先生创作的《泼水节》大型壁画群,标志着一个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创作人文精神新时代的到来,是公共艺术感应社会脉搏并影响时代进程的一次集中体现。艺术家在面对国家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和变迁背景下,用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示了一个国家新文化时代的复苏,激活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发挥着独特的社会作用。体现了一批艺术工作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以及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的文化自觉意识。改革开放后,公共艺术创作逐渐展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文化寻求开放,努力探索创新,逐渐确立本土文化特色,增强自信,加强文化主体意识的进程。

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艺术与生活、与大众的关系也日渐紧密起来,公共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例如:2000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为“东方绿舟”创作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东方绿舟”公共艺术创作更注重环境、建筑与城市化生活的紧密联系。无论从表现手段到制造工艺,都呈现出多样化、丰富性和产业化的趋势。也体现了上海作为代表中国经济、文化、科技“领航”城市,为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次全新的探索,为城市文化建设和青少年教育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开拓和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公共艺术发展,反映了中国文化寻求开放,努力探索创新,遵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文化秩序。逐渐确立本土文化特色,增强自信,加强文化主体意识的进程。

3 公共艺术的城市文化建设

今天的中国公共艺术家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因为公民社会的出现将大大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近10年来公共艺术的实践给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例如,奥运会的中国风格与国际化语境的创新研究,世博会的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公共艺术与城市生活的可持续性研究,国家政府公共艺术形象研究,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研究,宗教艺术的公共现代性研究等等。当今的公共艺术活动,应该建立一个体系。要以文化艺术的角度来叙述中国人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应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从而在公共艺术创作中自由体现出对文化的自觉。

始于2006年的上海“现场张江”大型公共艺术活动,目的在于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公共艺术的现场,将公共艺术的概念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致力于开展都市公共艺术为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城市人文环境品位,打造城市区域特色文化。2006年“城市进行式・现场张江”活动选取的是城市发展的课题,集结中国两岸四地(内地、港、澳、台)当代文化界跨学科领域多股重要力量,共同撰写艺术与科学间有意味的对话。2007年以“诗意的停・流”为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则十分注重艺术作品的“实用性”、材料的“永久性”和参与艺术家的“国际性”。2008年“现场张江”的主题为“悬浮特快”,不仅与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快城快客”相衔接,还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更体现出当地高科技园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对于人的生存和“人的城市化”双重的深切关怀。其指导思想是“立足张江、表现上海、宣传中国”和“服务社区、营建家园、塑造城市”。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内容之一的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公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促进社区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作为中间人的城市管理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公共艺术的宣传,在社区、公众、艺术家之间进行组织、斡旋、调和。特别是公共机构更应为公众与艺术家创造有利的条件,否则,公共艺术就不称其为公共艺术,艺术也就发挥不了它对公众应有的作用。

艺术与文化从来都是整个社会完整系统的一部分,从不孤立存在于社会系统之外。因此,现代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必须服从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信息时代,纯艺术与纯设计越来越体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即设计艺术化、艺术设计化,学科交叉所形成的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正是这种趋势的集中体现。首先,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就为在提升公共空间艺术、文化品位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其次,国民文化教育水平与民主意识的不断提升,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功能和文化需求得到提高。

4 结语

在当今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一项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形象的长久国策。重视和推动公共艺术事业的进展日益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必然带动城市人文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随着人知识的不断增长和自我认识意识的提升,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频率加大,文化作用和效果的凸显。随着个体文化自觉的不断发展,一个国家才能逐步形成民族的文化自觉。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等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大力实施文化扩张战略,文化输出已成为其输出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离不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公共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

作者简介:蔡建军(1976―),男,江西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公共艺术。

上一篇:素描基础教学研究 下一篇:实践技能培养导向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