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06-30 06:32:33

小学中段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中段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尤其在数学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到了小学中段,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学困生比例明显增大,课堂上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下,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很难落到实处。因此,研究小学中段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对缩小“两极分化”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学困生的学业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中段;两极分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49-02

小学中年级段是小学学习的关键年段。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开始形成了明显差异,少部分学生开始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但是中年级段的学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到高年级的继续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的提高显得尤为迫切。数学教师应该如何营造“生动活泼、扎实高效”的数学课堂呢?在学生作业讲评策略方面如何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改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有了下面几点看法,供参考。

一、营造“生动活泼、扎实高效”的数学课堂

当前,教师非教学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部分教师无心关注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直接导致他们在研读教材时往往理解不到位,教学效果欠佳。一些“我想学”的学生会在家长的帮助下购买合适的教辅材料进行补充学习,或者参加校外辅导机构的奥数学习。但一些“我不想学”的学生对待应该完成的作业是少做漏做,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甚至上课习惯性不听,但是也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笔者认为,课堂缺少吸引力是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改进数学课堂:

1. 研读教材,把握重难点

研读教材,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检验教师对教材解读的能力。教材钻研得越深,重难点把握得越到位,上课也显得越简单、轻松。

新课标教材令人耳目一新,让学生觉得可亲、可用,但是教材为降低难度,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删、添,对有些内容及顺序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编排,使得知识的跳跃性大,学生反而不易接受。对于教师来说,发挥空间变大了,挑战性也随即加大,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教材,努力应对课堂生成。

记得有一次外出听课,有两位教师都上“J识三角形”,在教学“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环节时,第一位教师采用的是同桌合作探究法教学。首先,让学生用四根小棒分别是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每次选出任意的三根小棒尝试围成三角形;其次,用作业纸记录哪三根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三根不可以;最后,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并尝试总结。整堂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课堂也十分流畅。正当我们听课教师在回味第一个教师教学魅力时,第二位教师也开始了“认识三角形”。这位教师在处理“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环节时,从不同的视角,给在座的教师全然不同的感受。第一步,学生自主选择面前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无论是否成功都将围好的图形放在面前;第二步,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紧接着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两种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学生会看到两根较短的小棒(与最长小棒重合的一端不动)逐渐下移与最长的小棒完全重合,然后课件又让这两根较短小棒的一端(没有与最长小棒端点重合的一端)不断上抬,发现无论抬到哪个角度这两根较短小棒的两个端点都无法重合;第三步,学生模仿课件自己移动面前的小棒,思考并归纳自己的发现。第二位教师灵活的利用课件把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做到了深刻透彻的演示,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有两种情况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自然也就形象地理解了为什么“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 重视数学课堂的“数生”联系

所谓的“数生”联系,就是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学科的学困生主要是觉得学习比较乏味,缺少美感。数学课也就成了这部分学生最不愿意听的,直接导致了数学学习的不良与分化。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需要富有感情的教学,还需要教师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增加数学的生活感。

(1)生活数学化。“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提供了小棒让学生数,让学生发现小棒多了数得有点困难了可以10根小棒一捆,这时候还运用课件演示10个一捆数数有多么方便、快捷,其实这时候的教学已经显得很枯燥。真正突出数学性的课堂,必须经历“实物―图形―符号”的过程,可以先通过形象直观的数小棒开始,也就是实物操作入手;接着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也有很多10个一捆的现象,比如一包餐巾纸里有10张、一盒铅笔里面有10支;然后可以问学生如果要买100支铅笔怎么数比较方便?学生很快会想到一盒一盒的数比较快;最后,从实物和生活中“走出来”,数学需要符号化。把小棒换成11~20的各数,再让学生说说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的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自然过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从形象到抽象有了本质的认识,对有效学习起到了推进作用。

(2)数学生活化。我们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在“收集数据”这一环节中,收集了学生的生日、兴趣班和鞋码。将本不熟悉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是大家都感兴趣的,也是学困生能够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的信息。引起大家关注的时候,他们听得很认真,课后还会继续在生活中实践。这一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如何有效的收集和整理数据,也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的优化美,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新层次。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细细体会不难发现这些教师备课时的用心良苦。正是因为教师教学前科学地备教材、备学生,教学时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二、高质、有效的作业讲评

1. 对策一:自己订正反思与集体讲评相结合

讲评作业,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要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我错在哪里了、我为什么会错、订正后是不是就正确了。经过自己的思考,大部分学生完全可以将错误的题目修改正确。最后,教师只需要集体讲评一下仍然还有错的题目,这样不仅省时省力,还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自我认识。对于极个别反复订正仍然有错的,老师可以单独再讲授。

2. 对策二:整理思路,仿编习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优等生学习后善于反思,而学困生学习就是任务,对知识一知半解,存在着认知上的“盲区”,这也是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将作业中错得较多、容易犯错的问题进行整理,让做错的学生说说为什么会错,教师可以一边提示一边鼓励学生说。整理思路后,教师可以编制一条相类似的题目,以及时巩固和强化知识点。在今后的学习中,对于易错题要不定时的经常出现,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领悟知识的真谛,在成功中不断激励自己,提高学习能力,从而缩小“两极分化”。

3. 对策三:变“独角戏”为“共唱戏”

年轻教师往往因为担心学生会说错、不敢说而喜欢唱“独角戏”,经常性的单独讲评容易让学生滋生倦怠情绪,讲评效果较差,优等生本来就会,学困生压根就不想听,于是“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实,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形成了个人意识,自己讲不如让学生讲,这样学生不但会认真听和想,而且教师也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讲解。共唱戏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缩小“两极分化”现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笔者相信从营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和教师有效的作业讲评入手,结合教师足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为学生导航,将可以有效地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倪现杰.浅谈如何缩小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J].新课程・小学,2015,(2):173.

[2] 左雨峰.合格的教师不抛弃“学困生”[J].读与写杂志,2014,(7):195.

[3] 陈士文.字纸篓中的“智慧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39-43.

[4] 何逢春.美国KIPP教育项目特色及影响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100-104.

上一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规范化、信息化、专业... 下一篇:公立医院非在编人员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