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聂隐娘》而引起的社交网络“鄙视链”

时间:2022-06-30 06:08:56

因《聂隐娘》而引起的社交网络“鄙视链”

上一次激发广大群众因为一部电影尖锐对立,划分阵营的是《一代宗师》。但上升到“我不喜欢,所以这就是烂片”以及“你不喜欢,就是没有审美”的地步,还是第一次。

《聂隐娘》并不难懂,我看了两遍,但不喜欢。这里的不喜欢仅仅是出于个人观影体验的原因。但因为表达不喜欢,我在朋友圈受到的攻击大约有不懂审美,不懂孤独。更有甚者,我朋友圈里有媒体的朋友表示只有少数几位才有资格批评这部电影。

这是最令我感到诧异的,侯导构建出来的所谓想象中的唐朝什么时候就成了不容置疑?作为一个考据派,我可以轻易举出例子来反驳这部电影所谓的“一个唐朝扑面而来”这样的宣传是非常错误的。比如汉代以后消失的多枝灯的出现,小孩梳着日本的唐轮,男人穿着类羽织的外套,披发,剧组引以自豪的“唐式建筑”最多也就是个到五代的雏形。电影当然不是考据,可美学风格却欺骗不了人,“去日本寻找唐朝”更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至于迥异于原著的剧情,生生把威而不戮的女侠变成了痴情怨妇,借了唐传奇的壳,内核却是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这不是唐传奇里的聂隐娘,只是侯孝贤自己的聂隐娘。

说明我的观影体验,不是为了讨论我个人是否有审美是否“看懂”了这部电影。需要表达的一个明确逻辑就是:不喜欢,不能作为评判影片烂不烂的标准,这是两个概念。我不喜欢,但我依然认为这部侯孝贤式的电影,突破了一贯的现代电影的语法。同理,不能因为是“侯孝贤”三个字,就将我们文化体系中默认的有些人,有些作品就自带“光环”作为“没资格批评”的原因。

焦雄屏有篇文章写过某电影节上组委会一起看侯孝贤的电影,睡着了大半,焦听说后十分恼怒,而后单独给自己放映了一场,结果自己也睡着了。作为观众而言,不喜欢《聂隐娘》很正常,看侯孝贤的电影睡着也没什么难理解的。同时这也没法说明品位的高下之分,“侯孝贤”三个字不是用来绑架作为评判品位高低的标准。电影是商业和艺术的结合体,好的电影并不只有“满足观众”这一评价标准,但电影文化的普及是长期的一个过程,任何一个国家观影的主流观众群体都是被商业片培养起来的,改变评价体系的单一的前提是大家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风格的电影。

由《聂隐娘》而引起的社交网络的“鄙视链”大混战真正的原因是大陆电影市场对观众的不友好:风格的单一,跟风现象层出不穷,这才使得我们的观众对电影的口味单一。这才是更值得朋友圈探讨的议题。

上一篇:大牌来到思密达! 下一篇:布莱恩特公园里的百老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