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龙德老师治疗胃痛经验

时间:2022-06-30 03:59:46

汪龙德老师治疗胃痛经验

汪龙德老师多年从事消化内科的临床和教学工作,对慢性胃痛的治疗每每取得满意疗效。本人有幸侍诊学习,获益殊多,现将本人学习到的老师治疗胃痛经验总结如下。

1、辨病与辩证结合

病证结合是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胃痛的治疗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就胃痛涉及的病种言,西医最常见者有两类:一是胃部疾病,一是胆胰病变。前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等,后者如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等。中医常见者如胃痛、胸痹、结胸等。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针对性药物无疑对提高疗效有着积极的意义。老师常常溃疡病加用乌贼骨、乳香、没药;胃出血加三七、白及、大黄;胆石症加金钱草、海金砂;胃酸过多加乌贼骨、煅瓦楞、益智仁;胃酸缺乏加木瓜、白芍、乌梅、生山;、肠腺上皮化生加土茯苓、生薏仁、莪术、白花蛇舌;,胆汁返流加柴胡、郁金、大黄等均可不同程度的增加疗效。

2、治疗上以通降胃气为主

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表现。叶天士认为“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胃和的关键就在于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只有保持通降之性,才能发挥其纳食传导之功。

21理气通降

此法适用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症见胃脘胀痛、攻撑胸胁、或伴嗳腐吞酸者,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通降,老师常用柴胡舒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香附入肝、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的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与柴胡、香附为伍既能和胃气,又能舒肝止痛;枳壳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能消胃脘胀满而起通降作用;白芍、甘草酸甘益阴而柔肝;川芎乃血中之气药,可舒肝而行血,诸药配合可使肝气条达,胃气和降,则诸症自消。临床可酌加用香橼、佛手、苏梗、郁金、青皮等。

2.2辛开苦降

此法适用于寒热错杂,症见胃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红苔黄者。此时治疗纯用清热则胃热未除而中寒更甚;一味温补则寒邪未散而火更炽。故宜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黄芩、黄连苦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其寒;党参、大枣、甘草甘温益气补虚。可酌加白术、扁豆健脾;乌贼骨、瓦楞子制酸,陈皮、枳壳理气和胃。

2.3升清降浊

此法适用于中气下陷,症见体瘦纳少,食则不运,腹胀如坠,病久不愈者。此乃虚中夹滞,若一味补气升提则胃气愈加壅滞;如单用疏理则胃气愈加虚陷。故因脾胃同治,升降并调。若腹胀便稀,以升提为主;若腹胀便干,以降浊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老师常常柴胡配枳壳或枳实、麦芽配谷芽、升麻配玉片等。

2.4.凉润通降

此法适用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症见隐隐灼痛,口干便燥,舌红少苔者。治以甘凉濡润,行气化滞,方用益胃汤加减。药用沙参、麦冬、石斛滋阴益胃,清热生津;白芍、乌梅、甘草酸甘化阴;少佐木香、香附理气和胃,又防养阴滋腻;诸药配合能养阴以益胃,通降以止痛。

案例

李某,女,49岁,古浪人。确诊为胃溃疡,浅表性胃炎。来诊时症见:胃痛、反酸、纳谷不香、恶心、自觉胃中烧灼感、呃逆、口干。查:胃脘部压痛,舌红苔白,脉弱。老师予以疏肝和胃,制酸止痛,老师尤强调制酸。药用乌贼骨、煅瓦楞、浙贝各15克、吴芋5克、黄连9克、川楝子10克、元胡15克、枳壳10克、丹参10克、檀香6克、香附10克,水煎服5剂后症状大多消失,唯口干、乏力。原方加炒白术10克、山药20克、红参10克、三七6克。共为细末,冲服,一日三次,每次5克善后。

老师认为通降胃气虽是治疗慢性胃病的主要原则,但不是唯一的原则,其他如健脾益胃、养阴益胃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上一篇:输液室安全隐患及对策 下一篇:消化内科住院病人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