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教育者马克思主义论文

时间:2022-06-30 12:09:33

信仰教育者马克思主义论文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的困境

正如前面内容说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正处在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当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候,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他们的状态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内在力量,他的学识魅力是在拥有理论自信的基础上去传播、教化他人时的关键素质,恰当的、先进的技术手段则是工作成功的必要要素。目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的理论自信有待加强、学识魅力有待提高、教学技术有待改进。首先,理论自信有待加强。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育人先要育己。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种什么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是这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承担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骨干力量,只有他们自己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讲授马克思主义;只有他们自己忠于马克思主义,才能传播马克思主义,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党对这支队伍的第一要求。应该肯定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态度是端正的,他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大学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已经培养了成千上万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这支队伍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相当普遍的职业成长缓慢、职业成就感不足、职业幸福度低迷的问题,尤其是“有的青年教师政治信仰不够坚定,理想信念淡化,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抱怀疑乃至否定态度”②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教育者缺乏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说到底就是教师自己的信仰出了问题。其次,学识魅力有待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前提,当他们把自己的信仰通过工作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笃信的时候,才可以说是有了工作成效,而从自己信到使别人信,这个过程很复杂,难度很大,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的学识魅力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特别大。在学生的眼里,一个教师的学识魅力与其解惑答疑的能力是正相关关系,一旦教师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不能恰当地理论联系实际,不能解决学生实际的思想问题,教学就会缺乏说服力,那他的学识魅力在学生心中必定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也一定差强人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急需改善的情形主要有以下二种情况:一是政治感召力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政治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不是讲不讲的事,而是如何讲,如何与时俱进地讲进学生心里的事情。目前特别要警惕一些教师持有所谓“中立”的立场,以中性化的态度和工作模式作为立身之本,他们只讲述一般性的内容,即使必须讲授一些带有价值倾向的内容,也只是叙述,不做任何分析评判,不对学生进行任何引导。③二是学术解释力弱。随着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大学生深陷来自国际、国内的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思想信息大海之中。来自国外的“西化”、“分化”、“丑化”的话语以及来自国内的代表各种利益群体的“七嘴八舌”,都力图站在自己的角度解释这个世界,都想从思想上控制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在这么多的话语竞争中胜出,必须对现实有相当令人信服的解释力,并且能够对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令人信服的理性批判。遗憾的是,面对变化着的形势某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缺乏有效应对,“以不变应万变”就是对他们当下的学识现状的讥讽而客观的概括。另外,教学技术有待改进。除了传统而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外,现在信息网络技术已经为全世界的教育者提供了现实的高科技平台,西方发达国家早已乘全球化之势,借助各种渠道,特别是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花样翻新地或明目张胆或潜移默化地向我国传播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政治制度,这种强力渗透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对于西方、对于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向往。与此同时,我们在这个高科技平台上的掌控力明显相对薄弱,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对于信息网络的操作能力急需改进。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的出路

虽然理论自信不足、学识魅力不足以及教学技术落后的现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的队伍里不是主流,但却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要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也有成长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首先,深入社会实践考察,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的理论自信和学识魅力。理论自信和学识魅力是密切联系的,学识魅力以理论自信为前提,理论自信是学识魅力的源头,学识魅力是理论自信的释放和扩大,并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社会实践考察是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的理论自信和学识魅力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考察是通过考察者的实地研究,使考察者在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理性认识的方法,这种活动对教育者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有调研才有发言权,基于调研的发言才更有内涵和魅力。社会实践考察重视教育者的个体经验,着眼于唤醒教育者的内在动机,唤起教育者的内心共鸣,进而内化为教育者自己主动的行为。当教育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考察中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才能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当教育者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在教学时才敢于讲马克思主义,才能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导向,有意识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感召力,才有可能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有了理论自信教育者必然就会焕发出强烈的学术魅力。二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在调研中可以领悟深刻的道理和抓取鲜活的事例,从而滋养他们的理论自信和学识魅力;在调研中他们还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新问题,在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理论的生长点,一旦理论系统性和现实针对性相结合,利用系统的科学理论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关注的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是结合大量的时代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话,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就有可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学生心里植根、开花。社会实践考察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的理论自信和学术魅力的营养源泉所在,是因为社会实践考察的过程既是教育者了解中国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教育者主观世界的过程,它构建起教育者的实践参与或体验机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有效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的业务素质。其次,创新内容表达,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创新内容的表达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性的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性的活动。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强调科学性,也要讲究艺术性,为了有效地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方式表达内容,这对于增强教育实效性有重要意义。第一,创新语言表达。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语言运用的好不好,对于信仰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影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一种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我们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学生们的心扉。”④俗话说,什么时代唱什么歌,什么环境说什么话,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语言表达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转换,在转换中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听得明白。所谓听得明白就是要求教育者语言表达要准确而通俗。列宁在论及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时曾经说过:“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抛弃记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的、不熟悉的口号、决议和结论。”⑤教育者不仅想明白,还要说明白,用清楚的语言表述艰深的问题,深入浅出,让大学生听得明白。拒绝晦涩难懂的讲风,即以深奥无比的形式表达肤浅乏味的内容,坚决反对打官腔,说空话,讲过头话。以清楚明白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智慧,而不是使内容变得浅薄化、庸俗化。二要听得有趣。所谓听得有趣就是要求教育者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乏味的马克思主义没有群众基础,大家喜闻乐见的大众化语言才有生命力。把权力话语转变为大众话语,把学术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用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的语言取代枯燥乏味的重复灌输,这样就可以把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就会增强语言的亲和力、生动性、感染力、感召力。三要听得舒服。所谓听得舒服是要求教育者的语音语调要讲究艺术性。同样的话,不同的语音语调,其效果不大一样。教育者可以依据不同的内容来设计、把握语气的急缓、语调的高低,以增强语言的愉悦性和感染力。四要看得有趣又有用。所谓看得有趣又有用是针对教材的改进来讲的,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承载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对于教材的接受度、认可度、信任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接受度、认可度、信任度。教材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表达创新的必然要求,如何使教材实现学理化与大众化相结合,从专家走向大众、从学科走向学生,做到规范化语言和通俗化语言交替使用,基本精神一致,个性表达多样,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教材多样化。教材除了做到有趣,还要有用。鉴于大学生的信仰类别和层次的差异性,建议尝试编写多种类、多层次的版本,比如普及版、固化版、提高版、转化版等;鉴于大学生信仰需要的侧重点不同,建议尝试编写多角度的版本,如说理版、情感版、践行版、图画版等。第二,增强非语言表达。

信仰教育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体悟而非单纯的理论宣讲,从动眼、动耳到动脑、动心最后动手、动脚,这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可以把美学引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表达体系,创建可以表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美的音乐、美的图画等,营造美的意境,运用美学来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感染力。最后,继续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应用。如何更多地借鉴网络上展示的各国各行各业的丰富的科技、文化信息资源,最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网络更快、更广、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从容应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信息的冲击,建造起我们的高科技的红色网络,加快课堂教学改革,从多年前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到现在翻转课堂以及慕课的兴起,我们仍然在探索的路上,任重而道远。

作者:林雪原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一篇:观察法训练素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