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时间:2022-06-30 09:45:33

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摘要:本文在对吉林省县域经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的8项指标,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将吉林省40个县根据竞争力不同划分为3种类型,分析了各种类型县域经济的特点。

关键词:县域经济;竞争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作者简介:马秀颖(1972-),女,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经济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1-01-02

一、县域经济的重要性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桥梁纽带。目前,我国共有县域经济体2000多个,县域人口9亿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0%。GDP占全国近一半,可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吉林省县域包括20个县、20个县级市和2个具有县域功能的市辖区(长春市双阳区、白山市江源区)。县域人口1912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70%:幅员1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县域GDP达到4408亿元,占全省GDP的60.5%,可见。县域经济是吉林省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在吉林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几乎看不到吉林省的身影,足以说明吉林省的县域经济严重缺乏竞争力。如何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现状分析

1.县域经济竞争力整体水平偏低

2009年、2010年、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比中,连续3年吉林省只有延吉进入全国百强.而其他农业大省中,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均有二十几个县位列百强.同样位于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近3年进入全国百强的县也由5个增加到10个(详见表1)。由此可见,与先进省份相比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不足。在第九届中国东北十强县评选中,吉林省也只有延吉、前郭、磐石3个县。可见。吉林省内的发达县域经济体数量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

2.县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较大

根据第九届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对比结果显示。吉林省的县域经济竞争力为1286。同为农业大省的江苏竞争力为1849,虽然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仅为江苏省的70%,在全国排名第11位,但是被评价为处于竞争力上升状态,略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种种迹象表明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统计分析

为了进一步科学评价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现引入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依据吉林省2009年的县域经济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1.指标的选取

参照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原则,选取吉林省40个县(市)2009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从中选取人口(x1)、地区生产总值(x2)、地方财政一般收入(x3)、农民人均纯收入(x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6)、人均地方财政支出(x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8)8项指标构建新的指标体系。

根据经验判断所选指标间可能会有较强的相关性.所以先做因子分析,再进行聚类分析。

2.因子分析

首先进行因子分析前的检验。检验结果KMO的值为0.569,基本判定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进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00,表明应当进行因子分析。综合两种检验结果,认为因子分析是可行的。利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如下:

根据输出的总方差分解表(表2),应当选取两个公因子。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431%,能够解释较高比例的方差问题。在选取两个公因子的前提下可以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3)。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个公因子F1在人均GDP、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工资水平和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变量上有较大的载荷.该指标显示了地区的生活水平,可命名为生活水平因子。而第二个公因子F2在人口总数、人均财政支出和地区生产总值GDP等指标变量上有较大的载荷.该指标显示出地区实力。可命名为经济实力因子。

3.聚类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我们用40个县两个公因子的不同得分进行聚类分析,所得聚类树形图如下:

根据聚类树形图的结果我们认为.吉林省的40个县分为3类地区比较合适:

四、不同类型县(市)竞争力特点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把吉林省的40个县(市)分为了3种不同类型.根据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我们将各类地区竞争力的不同特点简单总结如下:

第一类地区:包括桦甸、磐石、前郭、延吉。聚类特点是:代表地区生活水平的因子F1和代表地区经济实力的因子F2得分都较高。这一类县(市)的经济较为发达,众多产业部门具有较强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通讯系统、较为雄厚的资本等等因素。属于该类型的县(市)拥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能够对周边地区产生集聚效应。

第二类地区:包括榆树、德惠、农安、公主岭、梨树、扶余。聚类特点是:代表地区经济实力的因子F2得分较高。而显示地区生活水平的因子F1得分较低。这一类县市随着其特色资源优势的不断壮大,竞争力得到增强,正逐渐形成包括社会、经济、科技、自然资源等方面在内的综合性优势,即区位优势。

第三类地区:包括剩余的30个县。聚类特点是:两个公因子得分均较低,这一类县(市)整体经济实力薄弱,但已经体现出在特定领域的发展能力.已经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或特定的发达部门。

上一篇:债权出资法律详解 下一篇:装备制造业“拐大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