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RS 13非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计量指引

时间:2022-06-30 09:32:08

IFRS 13非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计量指引

【摘要】FASB和IASB虽制定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一系列准则和指导,但对于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操作指南还处于空白状态。文章依据FAS l57和IFRS l3的理念和指引,对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体系进行初步的探讨,旨在提高非活跃市场环境下估值结果的可靠性。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非活跃市场 估值技术 IFRS 13

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受信息失真、风险、不确定性等市场因素的干扰,定价机制的功能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交易价格分布状态显示为一个较宽的区间分布。该分布因其可靠性无法保证,可能导致出现可观察市价与经济价值发生严重偏离的情况。因此,关于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对完善公允价值准则、改进实务操作,有着深远的学术价值。

一、非活跃市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

1.非活跃市场的界定。IASB在其《当市场不再活跃时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中指出,活跃市场与非活跃市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活跃市场上存在不间断的公开市场标价,而非活跃市场不具备此特征。美国SFAS 157指出,非活跃市场的显著特点是交易活动较少、成交量较低。SFAS 17还提及该市场其他一些特点,比如价格是历史或未来的、报价随时间不同或随市场转移而变化明显、信息公开程度低。

因此可以理解为:当一个市场上交易活动和成交量显著减少、价格信息间断、处于非有序交易状态时,可判定该市场处于非活跃状态。非有序交易有四个判定依据:一是市场上交易活动按规则和惯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缺乏展现充足的时间;二是只有单方市场参与者自发进行买卖资产或转移负债;三是主体接近破产,被迫清算或廉价抛售的交易活动;四是非常规交易活动,其交易价格显著偏离正常的公开市场报价。

2.输入值与公允价值层级。为增加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披露的一致性和可比性,美国SFAS 157将计量公允价值所使用的估价技术的输入值之优先级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级输入值是除第一层级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第三层级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由于活跃市场的公开市场报价(第一层级)经调整后,导致相对的公允价值层级降级。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层级和输入值一对一的关联消失,其结果是造成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输入值归为笫二和第三层级。第二层级的输入值是由市场可直接观察或合理加工处理的数据,第三层级的输入值指的是不能被市场所验明或观察的数据,如长期套汇率、历史波动率、资产弃置义务初始计量和财务预期等。

根据IFRS 13提出的,最大限度使用相关可观察的输入值以及最小限度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的原则,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有如下特点:在有相关市价可循的情况下,根据获得的市场交易价格和其他可获得的市场数据(第二层级输入值)进行评估、调整;在不能获取市价的情况下,则需要接收计量模型来辨析、筛选和评估、调整。

3.估值模型的选择原则。主体所选择的模型应真实地反映当前的市场条件:如果有证据表明新模型更能反映当前市场条件以及更能提供相关和真实的公允价值信息时,主体应该使用新模型估计公允价值;如果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当前使用的模型已经无法对公允价值作出真实反映时,主体应该替换原来的模型。总之,主体需要准确掌握计量对象的现金流量的额度水平和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范围及状态,对环境的改变保持较高的敏感度。

4.估值技术的运用。尽管非活跃市场中的交易具有不完全是有序交易、交易价格不易获得、信息不对称、风险的不确定性等特性,目前国际上认可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同样适用于非活跃市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1)按市价计量――选取调整后可比资产、负债交易市场的公开报价;(2)按模型计量――接收第二层级输入值和选取经调整的关键的不可观察输入值。IFRS 13 给出了主体可用于确定公允价值的三种估值技术:市场法、成本法及收益法。市场法,主体依据同质或可比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交易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来确定公允价值;成本法,体现现时的资产服务能力被取代需要的金额,又称为重置成本法;收益法,是指主体将未来金额(如现金流量或收益)换算成单一折现值,反映了对未来金额的现时市场预期,包括现值法、期权定价模型、二进制模型以及多期收益模型。

二、关于折现率调整法和期望现值法

IFRS 13具体叙述了收益法中的现值法。按风险调整方式以及运用的现金流量种类的不同,现值法可分为折现率调整法和期望现值法。(1)折现率调整法,适用存在合同或承诺的现金流量的情况,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合同或承诺的现金流量、风险调整折现率,分析项目有可比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数据,期望现金流量中的系统性(市场)风险调整与否:如无,则说明折现使用的利率为可观察回报率、调整的市场利率;(2)期望现值法,不存在合同或承诺的现金流量,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经风险调整的期望现金流量、无风险利率或未经风险调整的预期现金流量、期望报酬率,分析项目有期望现金流量、现金风险溢价或期望报酬率,期望现金流量中的系统性(市场)风险调整与否:是(通过扣减现金风险溢价)或否,则分别为折现使用的利率为无风险利率或期望报酬率(无风险利率+系统性风险溢价)。

1.折现率调整法,即基于存在可比资产或负债的市场的假设,选取风险调整折现率以及合同或承诺的现金流量。同时采集可比资产或负债的数据,对其分类和评析。可比的资产或负债指的是与需要估值的资产和负债相比,在现金流量的本质(是否对经济条件的变化作出相似反映)、风险方面(即可能的支付和信用离差)、资信状况、担保品、限制条款以及流动性都是类似的。其计算公式如下(假定只考虑一个时期):

其中,PV为现值,CF为合同或承诺的现金流量,CFa为一项可比资产或负债的合同或承诺的现金流量,FVa为可比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I为可比资产或负债的市场回报率。如果有多项可比资产或负债,还要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得出风险相当的利率,即调整的市场利率。

2.期望现值法运用范围更加广泛,又分为两种方法。

方法一,运用调整了风险的期望现金流量和无风险利率,经扣减现金风险溢价对风险调整期望现金流量进行调整。此风险调整期望现金流量采用无风险利率折现。其计算公式如下(假定只考虑一个时期):

其中,PV为现值,ECF为期望现金流量,R为风险调整(现金风险溢价),ECF-R为风险调整期望现金流量,I为无风险利率,i为系统风险溢价。

方法二,运用未经风险调整的期望现金流量以及经调整的折现率(包含市场参与者所要求的风险溢价),通过接收一个风险溢价对无风险利率进行市场风险调整。相应地,按照各种可能的现金流量与其发生的概率加权计算各期的期望现金流量,再以与之相符的期望利率折现(期望报酬率)。其公式如下(仍假定只考虑一个时期):

其中,PV为现值,ECF为期望现金流量,I为无风险利率,i为系统风险溢价,I+i 为期望报酬率。

从理论上来讲,不管选取方法一或是方法二,计算得出的现金流量的现值结果无异。期望现值法考虑了全部可能的现金流量,而折现率调整法仅仅涉及一项可能的现金流量。从这层面上来看,期望现值法更合理。由于现金流量中存在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要求得到关于该不确定性的补偿金额。期望现值法考虑了补偿金额的风险溢价(风险调整),来拟合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这也是折现率调整法所忽略的方面。

在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选取应基于匹配的环境及经评估的输入值的性质,选取不同的计量方法可能会导致多种结果。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计量现值,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都应该经过专业的评估判断。值得注意的是主体对有用的可观察数据及不可观察输入值进行推导、评估、相关分析时需要以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估值结果的调整

由于一些市场参与者关注的价格形成要素没有隐含在估值模型里,对采取估值模型计量公允价值得到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是必要的。主体应优先采集和分析可观察数据,再评价和筛选不可观察数据。然后将相关的数据放入估值模型进行检验,得到公允价值的金额后,遵循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以及市场参与者关注的价格形成因素调整估值结果。估值调整一般包括:

2.流动性风险调整。IFRS 13考虑到实务中的可能性,指出,如果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出价和要价的情况,理应以出价和要价之间最能体现该情形下公允价值的价格确定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非活跃市场中,主体需使用较高价格消除市场风险,买卖价差显著。基于中间价格或其他定价惯例(要价或出价)估计的价值,与公允价值还有差异,流动性风险(买卖价差)调整就是为了调整此差异。

3.信用风险调整。SFAS l57规定,在评价信用风险时,主体需高度重视对信用风险产生干扰的全部因素。资产和负债的计量结果会因为是否考虑相应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和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而有所差别。IFRS l3也允许主体基于净信用风险敞口计量公允价值。相应地,主体自身信用风险应当体现在负债的价值中。目前主要有两种信用风险调整的方法:一是市场法。一般情况下,公开市场报价已经考虑了信用风险,要是主体要求调整信用风险,此时采取信用违约交换率和信用价差妥当调整。二是收益法。收益法下涉及的估计因素,像折现率、期望现金流、违约可能性都应当包含了信用风险。

按照公允价值层级和披露信息范围的反向关系,公允价值层级越低,需要披露的信息越多。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输入值在第二和第三层级对号入座,其信息透明度较低。因此,IFRS 13要求主体更加详细地披露有关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这里主要阐述三点:一是对控制环境的披露。主要披露报告主体公允价值估计的内部监管责任范畴,管理层公允价值估计管理体系、程序以及相关控制制度。此举是为提高估值过程的管理力度。二是估值技术的披露。需要解释选定某个估值模型的原因、采用的估值模型的自身风险和固有缺陷。三是解释使用的输入值。重点呈现转进或转出第三层级的重要输入值,并解释转换的原因。对公允价值计量中使用的重要不可观察输入值,需说明其来源,还要披露不可观察输入值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和计量的不确定性(风险)分析。

四、结论及建议

我国大部分会计准则及其指南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但关于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方面还没有详细的规范及实务指导。由于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估计比较复杂,而且从输入值的选择、估值技术的选择到披露的方式,都需要会计人员大量的主观估计和判断,上述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会计师不仅需要具备充足的会计理论与实务经验,还需要了解评估、金融、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独立的、权威的第三方提供的报价有助于实现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如实反映。无论是FASB还是IASB都没有排除使用第三方提供的报价。尽管我国的第三方定价机构处于成长阶段,使用第三方估值服务提供的报价仍不失为一个提高非活跃市场环境下估值结果可靠性的有效途径。

(作者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王守海,孙文刚,李云.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国际经验与研究启示[J].会计研究,2012(12).

[2] 邱玉莲,张倩.不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评估分析[J].财会通讯,2011(33).

[3] 张杰,陈昌明.公允价值层级划分问题探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7).

[4] 胡庭清,谢诗芬.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11(7).

[5] 鲍江民.国内外公允价值最新动态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证券期货,2003(7).

上一篇:职业学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下一篇:教师在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