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我是谁”

时间:2022-06-30 09:23:13

兵马俑是秦始皇“地下军团”的说法早已闻名遐迩,然而地学专家经三十年研究提出新观点认为,兵马俑实际上是用于军事教育、训练的模特儿和推演阵法的教具,秦兵马俑坑是秦国军校遗址,从而再次出现兵马俑“我是谁”的问题。

秦兵马俑在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后,经考古、历史等方面研究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探明存在着四个遗址坑(又称秦俑四坑),其中一、二、三号坑内皆有兵马俑,而四号坑空空荡荡地置身于二、三号坑之间,初步形成了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团”等认知观念,被誉为“世界第奇迹”。

陕西省地质矿产局研究员孙嘉春介绍:“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兵马俑坑是一组陪葬坑,兵马俑就是陪葬品。但显而易见的是兵马俑距离秦始皇陵的外城墙有一千多米,俑坑内也没有‘将军’指挥,按照‘事死如事生’制度看,如此状况的‘宿卫军’不是置秦始皇本人于不顾而擅离职守吗?”

孙嘉春说:“秦始皇及其大臣们建造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兵马俑,必定有着为当时秦国最高的战略利益――统一战争服务的大用途,将兵马俑作为培养虎贲之军的军事学校才是最佳选项。”

孙嘉春的学术观点近期发表于军事学核心期刊《军,事历史》的《兵马俑坑:一座为大秦帝国奠基的军校遗址》中,文章主要从俑坑建筑布局与工程结构特征、俑坑创意决策、设计建造以及《尉缭子》军事思想对兵马俑坑建造和秦统一战争的影响等方面,对得出“兵马俑坑是秦国军校遗址”的结论进行了阐述。

在以一号俑坑为例的俑坑建筑布局与工程结构特征的分析中,孙嘉春认为,俑坑为一半地下室建筑,不具备陪葬坑所必需的隐蔽性,而具备实用的开敞性特点。

据分析,俑坑顶部高出原来地面,尤其北壁东段仅高3.0~3.2米,西段甚至低于室内3.2米的空间高度。而秦始皇陵封土周围各陪葬坑多深达8~10米。同时,俑坑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东、西11条过道与跨越10道隔墙且与南北各五个门道相通的甬道纵横交叉,四周通道多达20个。

他说:“除了通道众多具有明显的开敞性和出入便捷的实用性之外,俑坑空间高度3.2米,比现代的楼房层高还要多出约0.5米,一号坑可谓是一座联排组合式的超级大厅,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

至于秦俑四坑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四个俑坑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个俑坑呈环抱之势,将未放置俑的四号坑簇拥中间。其中三个放置俑的坑是内涵不同的列兵场,未放置俑的四号坑则是操练军队的练兵场和用兵俑、马俑、战车推演阵法的演兵场。

此前,著名兵马俑研究专家王学理认为,一号坑是一个临战对敌的常阵,二号坑是个常驻营地的缩影,四号坑是个表现战阵的形式。三号坑则有军幕和军社之说。

孙嘉春认为,俑坑体现了秦国国尉、最高军事长官尉缭的思想。至今三个俑坑中没发现级别较高的统率人物将军,这可能是“讲武”者取代了将军的位置。正如《尉缭子》所言:“将军受命,君先谋于庙,行令于廷。”俑坑中是列兵状态,兵俑未戴头盔,将军仍未入营。

他说:“作为‘常阵’,兵马俑表现了面向东方虎视眈眈的状态,其以东方六国为假想敌的战略图谋十分明显。而三个俑坑组成一组列兵教兵场,一个未置俑的坑构成演兵练兵场,坑南近侧近2万平方米的‘窝棚’式营房和俑坑前后板瓦覆盖的供管理人员使用的建筑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秦国军事学校的有机整体。”

至于秦兵马俑坑与秦始皇陵的关系,孙嘉春认为,修建秦陵成了修建秦俑坑这个军校的障眼法,秦国统一东方志在必得,秦始皇修陵的举措让秦俑坑军校得以隐蔽存在,从而为秦国培养了一批批投身统一战争的军事人才。

其实,秦俑的属性是秦俑学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原秦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张文立在《二十五年秦俑研究论评》一文中指出:“秦俑是为何而作的?大部分学者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帝的陪葬坑,是中国古代人们观念中‘事死如事生,礼也’,所以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思想体现。兵马俑作为这种礼仪制度的一部分,‘它是秦始皇帝给自己在冥国安排的冥军’。”

但是“军队说”近年来受到了兵马俑是“军事机构…郎及郎系统”等说法的挑战。

长期从事秦始皇陵考古发掘与研究的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说,兵马俑研究中存在不同形式的军队说,自己的观点仍是帝国体制下军事机构在地下的象征。至于军校说有些超出考古的学术范围,总之仍需要未来的考古发掘工作提供更多的资料来验证诸说,以便给出兵马俑“我是谁”的准确答案。

上一篇:金字塔神力之谜 下一篇:有关接吻的八个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