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与文化语境构建

时间:2022-06-30 08:47:12

谈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与文化语境构建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更重要的是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从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出发,探讨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以寻找一种在外语教学中构建文化语境的可行有效的方法。

一、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隐喻是一个语言集团文化和经验的沉淀,一定的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一定的隐喻认知结构。语言作为思想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反过来又影响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隐喻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结合点。因此,透过隐喻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认识和习得文化,有助于我们构建目的语的文化语境。1.隐喻与认知: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是Lakoff&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 &Johnson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人类认知体系是一个隐喻性结构系统。为了深刻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人们本能地寻求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点,从而创造隐喻,发展语言。所以,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更基本的是人们思维、认识世界的方式。”2.隐喻与文化: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同一文化中,同一隐喻概念自成体系,不断发展,形成更多的隐喻。不同的隐喻概念强调和说明事物的不同侧面,互相补充,共存于同一文化的概念体系中,成为人们本能的思维方式。隐喻本身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内容。隐喻折射出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隐喻受文化的制约,隐喻反过来又对文化世界产生影响,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投射到文化世界中,影响人们对文化世界的理解和体验。隐喻是人们对文化世界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工具。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语境的构建。1.文化语境的定义:文化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 提出的。文化语境的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它最初指的是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像“文化”的概念一样,“文化语境”概念的外延也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2.基于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构建目的语文化语境的教学模式:隐喻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是通过隐喻来传达的。因此,通过隐喻构建文化语境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即:基于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探索构建目的语文化语境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本文作者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⑴教师。外语教育工作者应系统地进行隐喻的本质及文化语境方面的研究。教学中教师应吸取隐喻研究的成果,把隐喻教学与文化语境教学结合起来,要将隐喻置于文化语境的理解和构建中进行教学。将隐喻置于具体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构建目的语文化语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语言的实际用法。教师可以通过研究隐喻、语言、认知与文化的关系,对外语教学特别是文化语境的教学很有益处。⑵学生。对外语学习者而言,文化语境的构建应该在有意识、积极、系统的学习基础上,通过现有的各种手段和方式与目的语文化接触,并且要大量阅读文化材料,掌握隐喻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隐喻的理解,自觉地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发现和整理深层的文化认知内容,培养其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还要注重批判思维的培养,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对比分析,学会正确对待异族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培养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探索深层文化认知本质的能力。⑶教学内容。适时地教授隐喻的基本知识、相关的理论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增加学生对隐喻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解释教材中出现的相关隐喻时,教师应该加以扩充、引导,并且适时构建相应的文化语境,使学生对类似的隐喻能有更全面的了解。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含有隐含义的文本,老师要适时地构建文化语境,利用隐喻的本质解释这些较难理解的文本。⑷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利用随书所附的教学光盘,借助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向学生传递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和隐喻的意义表达,“适时构建”文化语境。学生对所涉及的隐喻及文化内容能有更深刻、直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节目中的隐喻表达方法,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文化认知,进行创造性地发挥,既增加了文化认知能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构建了文化语境。

三、结论。把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的研究成果应用在目的语的文化语境构建中,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由于此项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是随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深入,这种教学模式将会对隐喻教学和文化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系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0827。]

侯淑声、耿维峰: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数字的模糊语义及其翻译方法 下一篇:从《日知录》看顾炎武矛盾的宗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