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伍尔芙作品探讨其意识流的写作手法

时间:2022-06-30 08:20:34

从伍尔芙作品探讨其意识流的写作手法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英国小说家、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她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伍尔芙的《小说的艺术》《论现代小说》等著名文章,批评“爱德华三巨头”的传统写作手法,称他们是“物质主义者”,只知道描摹外在事物和表象,丢失了任务的灵魂和真正的生命。她认为,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生活纷繁多变,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一味沿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创作技巧,“正如一片玫瑰花瓣不足以包裹粗粝巨大的岩石”,因此,应该将小说从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将审美视角转向人的内在生命。她接受了弗莱伊关于艺术史想象生活的表现的观点,赞美劳伦斯和乔伊斯深掘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认为只有这样的创作才可能表现现代人复杂多变的、多层次的意识活动。在这些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是人们经常要提到的,充分表达了伍尔芙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

“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与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此而在于彼。”

正是持这样的观点,使她在意识流小说的探索中独具一格,取得巨大成绩。伍尔芙最初的两部小说《出航》和《黑夜与白天》都是用传统手法写成的,不同的是,后者较前者更为精致,注意了描写人物的感受。不久,她开始创新,发展自己的风格,注重发生在人物头脑里的东西,强调的是思想和感情,不是对话和行动;她细心处理意识流,把诗的意象和节奏引进散文小说。这些实验首先在短篇小说上进行。很快,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她进一步认识到,意识流方法的本质和目的是接近人物内心活动的本质。紧接着创作的《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以及《海浪》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登峰造极的作品。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整个小说没有情节和细节,叙述者坐在椅子上,望着墙上的一个斑点猜测,思绪像脱缰的野马不断流动,一些生活印象、历史画面、前任房客的趣味、现代战争、莎士比亚、人类对自己思想和生命的难以把握等,没有规则地发散出来,到最后发现那个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斑点成为人物意识流动的媒介,由此自由展现了小说人物的文化情趣、价值观念、人生感慨等。类似的短篇小说还有《邱园记事》《弦乐四重奏》《那件新衣》等,大都是以某个物件为触媒,引发无穷的联想和幻想。但很明显,这些意识的流动还是单一的,和传统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相似,贯穿着某种理性思考的成分,说明作者的探索刚刚开始。

运用意识流创作技巧成功创作几个短篇小说后更加坚定了伍尔芙的脚步。长篇小说《雅各布的房间》,以回忆、印象和场景交换的方式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的本性和生与死的主题。这本小说颇像一幅印象派绘画,是部带有明显印象主义特征的意识流小说。但是,它的意识之流的表层还有许多飞花泡沫,即多余的事件、思想和谈话片断;作者的印象还时时介入,有碍于小说结构的完整。

在后来《达罗卫夫人》的创作中,伍尔芙避免了这些不足之处,通过直接展示人物内心活动及其对他人意识产生的作用来表现人物。该小说在时间上限于达罗卫夫人和几个人的关系,用人物感情上的联系取代了传统小说中的情节。所以,它的价值不在于情节本身,而在于它的艺术性。在时空的处理方面作者冲出了传统的做法,运用意识流手法将所有情节压缩在女主人公生活的一天之内,而空间上只用了伦敦这一个地点。然而,在虚构的时间背后延伸着三十多年的光阴;在伦敦之外涉及从陆地到大海到天空的广阔天地。作者在组织情节时,同时运用了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但主要的是利用具有质量概念的心理时间。意识流从一个人物转到另一个人物,中间的过渡或媒介有时明显,有时隐蔽。就是用这种方法,作者把克莱丽莎和彼得久别重逢时的内心独白和对白合成一条叙述线索。

如果说在《达罗卫夫人》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运用意识流方法的过程,那么在《到灯塔去》中我们看到,作者把这种方法作为艺术表现生活的技巧发展到完美的地步。她更加细心而成功地精选人物和题材,在情节开始前就完成了用精神主义体现物质主义环境中人物的抽象过程――所选的那个知识分子小团体人人都有精神趣味,他们构成恰恰符合伍尔芙思想氛围的小天地。这部作品有着很浓厚的象征意味。“到灯塔去”应该说存在于小说中每个人的希望中,它既是一个事实,包含着大家的各种愿望,如詹姆斯的好奇心、拉姆齐夫人的博爱、拉姆齐先生对夫人的怀念等:也隐匿着一种爱与和谐的理想,它放射出来的光芒在激起拉姆齐夫人的生命激荡中,寄托夫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她在众人中的核心位置而显示了某种爱的力量。小说中的人物都在自己的意识流动中和面对生命这个大命题相遇,并在心理世界艰难浮沉。这一方面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伍尔芙对人生世界的体认,应该说,她找到了与自己思想、价值观念相一致的表达方式。小说语言优美,象征林立;全书分有章节,外形明晰;意识流纵横交错,从容自然,读者可以再想象中追踪人物的思想进程,这部小说成为伍尔芙小说艺术的最大成就。

在完成三部意识流小说之后,伍尔芙继续在意识流小说创作之路上不断探索。《海浪》是其意识流小说探索路上新的里程碑。这部奇特而艰辛,属于抽象的诗化小说通篇由六个人物的独白组成,分成九个场景,涵盖了六个人物从童年到老年的生命与精神历程,每个场景由一段抒情引子作为开头,主要描写大海的海浪和一座花园的变化,许多交叉重叠的意象,暗示着生与死的循环以及心灵的细微变幻。作品从大自然到人类、从瞬间到永恒、从个人到人与人之间、从混乱到和谐、从时间到空间等,诉说着心智对宇宙人生意义的追寻,如法国评论家杜南所说,《海浪》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想把对世界的体验和盘托出”。《海浪》这部作品,整个小说充满诗的意蕴和节奏,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一颗稀世明珠。

伍尔芙的意识流技巧表明,意识流方法的艺术途径主要在于它的主观性;它的奇特的美在于流动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作者和人物的印象令人信服地混合在一起,即作者既发挥“无所不知”的作用,又避免自己闯入。在《雅各布房间》里,我们还听得到作者作为叙述者的声音,而到了《达罗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中,作者的影子就完全消失了。正是这几部小说体现了伍尔芙意识流技巧的成功。然而,它们处理意识流的具体方式又各有不同。《达罗卫夫人》中,意识流经常从一个人物转到另一个人物;《到灯塔去》则以拉姆齐夫人为中心,她的意识联结其他九个人的意识;而在《海浪》中,六个人物的意识却是分流的形式。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上成就卓著。她用小说探索西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她的人物,如果以传统观念去看待,恐怕难以置信,而你若达到意识世界的深处,他们又足够真实。只有了解伍尔芙刻画人物的意图和技巧,才能看到人物的坚实的现实基础。她善于发现人物思想后面的潜意识,写人物内心世界的光明与阴暗,感情的和谐与冲突。在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中,人物大都不能肯定自己,除了在某些幻觉的时刻,他们都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作为意识流小说家,她以自己不断的创作实绩丰富了这个流派的技巧和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展现无限的空间,或在有限的空间无限地扩展心理时间,揭示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微妙和博大。

上一篇:读《城市画皮》谈陈柳金创作的神秘色彩 下一篇:亲情和理解之旅:解读孙睿小说《路上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