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现实中找寻现实

时间:2022-06-29 10:45:48

菲利普·哈尔斯曼,上世纪最著名的肖像摄影大师之一,跳跃的玛丽莲·梦露、深情望向丈夫的费雯丽、目带悲情的爱因斯坦……他的作品想象奇诡,个性鲜明,令人一眼难忘。

这个出生于拉脱维亚的摄影师经历也极富传奇色彩,1928年,年仅22岁的哈尔斯曼一家在旅行中遇到一位游客,竭力推荐他们去阿尔卑斯山脉的提洛尔居民区旅行。他的父亲马克思于是临时决定改变行程,在翻越一座山峰时,父亲意外坠落死亡。而哈尔斯曼因语言不通及犹太人的身份,被当地激进势力(后来的纳粹分子)指控谋杀而遭拘禁,被判十年的监禁和劳役。

两年后,他因为肺结核病被释放。在巴黎,他试图完成工程师的学位,可毕业前的几个月,他感到心力交瘁,转而做了摄影师——这个他14岁就开始接触并且喜爱的职业。

与当时巴黎流行的朦胧、唯美的摄影风格不同,具有工程学功底的哈尔斯曼强调拍摄中的精确性,而他被对手攻击的理由,就是“现实主义的和清晰的”。其实,这恰恰顺应了摄影的发展潮流,与美国F64小组追求“极致清晰的影像”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拍摄上,他将心理学应用于摄影,“我希望激起对方,让对方兴奋起来”,所以他那一系列“跳”系列的摄影作品,捕捉下了名人在跳跃时最猝不及防可能也最真实的一面。他追求表现“人物的本质”,“如果一张人像不能体现人物内心深处,那它只是一张空洞的画像”。

他拍摄的绘画大师达利的照片,可谓妙趣横生,其照片中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以及对于心理、潜意识的挖掘,与绘画大师达利的艺术追求颇有相似之处,摄影评论家林路认为,“哈尔斯曼是最了解达利的摄影家”。

BQ=《北京青年》周刊L=林路(摄影评论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BQ:请说说菲利普·哈尔斯曼的摄影作品给你的观看感受?

L:阅读哈尔斯曼的照片,你可以真正理解这一点:生活、死亡以及复活都是世界的心跳,不间断的、无穷大的以及可以听见的,都在表层的下面。凭借他的心理学能力,得以从表层进入人物内心,从而挖掘出本质的力量。

BQ:哈尔斯曼的经历简直如电影一样传奇,毫无疑问不幸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这种经历是否对他的摄影创作产生影响?

L:监狱生活无疑改变了哈尔斯曼。一连串的打击使他的理想、梦幻以及所有的计划都被粉碎,取而代之的,则是他的心灵一直被噩梦所占据,这也是他后来在摄影中试图通过超现实主义的创作释放的原动力之一。因为超现实主义影像需要由潜意识创作,日常是建立在幻觉和空想之上,而从本质上看,超现实主义影像主要是表现非理性的、反叛的观念,有的轻松愉快,有的富有浓厚的象征色彩,也有的则用于社会或政治宣传,但更多的是以死亡、腐朽、瓦解为主题,凸现荒诞的幻想、病态的意识和偶然的“视像”,这不仅和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人性的被扭曲有着本质的关联,更和他的境遇密不可分。

BQ:达利是以探索潜意识的梦境著称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而哈尔斯曼也着力探索人的心理,作品也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我们可以将二者的合作视为一种“英雄惜英雄”般的相遇吗?

L:在超现实主义画家的心目中,作品成为一种悖论,比如达利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是在画面上出现梦境中乱七八糟分散的时钟,但他却声称“要将混乱的东西条理化,从而使整个真实世界成为不可相信的东西”。有意思的是,哈尔斯曼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拍摄的达利一系列肖像作品,都是通过超现实主义手段完成的。特别是他所拍摄的《原子的达利》,将超现实主义的荒诞感觉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哈尔斯曼是最了解达利的摄影家,这组照片也恰恰最精确地还原了达利的精神状态。

上一篇:认可一种性别 放弃一种对抗 下一篇:人在泰,怎会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