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时间:2022-06-29 09:12:1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传统的枯燥、机械、琐碎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有两个弊端:一是削减了诗人“以诗言志”所提供的令人无限遐想的广阔空间,二是压抑了学生的思考潜能,取代了学生思维的自练。长此以往,不但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会被扫荡殆尽,而且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将深受影响。其实,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在古诗词教学中稍微注入一些鲜活的元素,那么,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可以变得活活泼泼、美轮美奂起来的。

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尝试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就是力求做到讲白讲深讲透,以致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使得诗歌应有的丰富意蕴窄化甚至单一了,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感受体验和想象的权利,极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体味。古诗翻译只是帮助学生感受诗情、领略诗意、品尝诗味的一个途径,不应该是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更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为了脱离古诗教学的老的套路,就必须要改变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变了古诗教学的设计思路,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一大法,而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经常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因为《毛诗序》中说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之不足”时,犹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呢?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的。这种诵读法,跟让他们正襟危坐、面目严肃地“念经”比起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对课前先学的情况进行反馈。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现”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基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运用故事强烈的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深刻的意境

故事是经讲解人加工过的艺术品,讲解人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声音化妆,包括对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的艺术处理,使故事像润物的春雨,滴滴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它不仅艺术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孩子们从中知道了善与恶,懂得学习了什么,扬弃了什么。与此同时,又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在教学中常会发现,许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听故事却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惟恐自己少听一句。足可见故事对学生影响之大、感染力之强。在教学古诗前,可以把诗人的心态、所处的时代背景、古诗中的科学知识、古诗意境编成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叩响学生求知的心灵大门,以故事导入式来学古诗。如教学古诗《草》时,利用草与石头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之中又把学生引入了诗的意境中,起了一箭双雕的作效果。

四、重感悟,融入学生独特的体验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首古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会有不同的体会。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小学生学习古诗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只要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之下说出对诗句的理解,不必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理解。如在学习《春日》的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以下环节:读着这首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了我们学校?同学们。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吧!这样的环节设置,必定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由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让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积累,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五、注重优化随诗练笔的效果

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再如,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义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学习了《清明》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伤感情景,在“补白”中初悟景中寓情的写作手法。学习《游园不值》时,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为切入点,让学生大胆“补白”,描绘出园中一片生机昂然的景象。如在教学古诗《竹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假如根会说话,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根会说些什么?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古诗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课程标准和新实验教材以及考试对文言文策略的一些变化,本身就体现了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及社会对文言文基础教学的关注。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本的作者情怀,要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对文本进行充分鉴赏,充分利用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

上一篇:让学生在作文中张扬个性 下一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高中英语情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