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你就可以!

时间:2022-06-29 06:24:44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能够事先预期幼儿可能出现混乱的环节,准备好应对的策略,保证活动有序开展。

情境简述:

在同样的教学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活动设计,对活动中出现困难的预计和对困难的准备不同,会取得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

小班体育教学活动“找找小动物”,游戏的主要内容是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教师在场地四周放置了若干小椅子,并在上面放置了各种动物木偶。以下是两个教师不同的执教过程:

执教教师A

游戏开始,教师:今天有许多小动物来做客,让我们和每一个小动物打打招呼吧!

孩子们一窝蜂地全部跑到了小猪家,一位幼儿还因为没有摸到小猪而哭了起来。

游戏进行时,教师设计的游戏情境是:我们到森林里去采蘑菇,蘑菇真香,走,我们一起送给小兔子尝尝吧!

幼儿一起向小兔子家跑去,有两位幼儿被大家挤得摔倒了。

游戏结束。教师A带领幼儿走进教室。

执教教师B

游戏开始,教师:今天有许多小动物要来我们家来做客,我们先到小猪家和它打打招呼吧!(在去小猪家之前,执教教师B已经抢先一步走到小猪家并将小猪高高举起)教师和幼儿一起说“小——猪——好!”

孩子们围绕在老师四周,没有发生秩序混乱的现象。

游戏进行时,教师说:大灰狼也来到了大森林,我们赶紧躲起来吧!我们可以躲在哪里呢?幼儿说:可以躲在小猫家!教师说:如果小猫家人很多,你还可以躲在哪里?幼儿说:还可以躲在小猪家!当教师说“大灰狼来了”时,幼儿四散跑去,有的躲在了小猫家,有的躲在了小兔家。

没有幼儿因奔跑而摔跤,幼儿分散在各个小动物家中。

游戏结束。教师:今天大灰狼来的时候,你们躲在了哪里呀?幼儿A:小猫家。幼儿B:小猪家。教师:大灰狼来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摔倒?幼儿A:没有,我是小心跑的。幼儿B:我是慢慢跑的,所以没有摔倒。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呢?

策略探究:

执教教师A:我在游戏开始的时候,使用的是和执教教师B一样的指导语。为什么在我说完之后,幼儿却会一起冲向小动物家?

听课教师C:我发现有一个不同,执教教师B在说完指导语后立即先一步到小动物家并将小动物高高举起,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吗?

执教教师B:是为了避免大家一窝蜂地向小动物家跑去,拥挤在一起;同时还可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高高举起的小动物身上。

听课教师C:我发现他们设计的游戏情境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执教教师B要设计这样的游戏情境?

执教教师B:因为小班的幼儿会相互模仿,可能会向一个目标跑去,我进行这样的情境设计能有效避免拥挤的状况,同时也能达到走和跑的目标。

听课教师D:执教教师B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还有一番谈话,其目的是什么呢?

执教教师B: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知道当有危险的时候怎样跑步可以避免摔跤。

通过研讨,我们将避免秩序混乱的策略进行了梳理:

教师应该提高自己对活动中可能发生情况的预计能力。

在体育、舞蹈等有幼儿进行空间移动的活动中,教师首先应该预计的是幼儿可能在哪些环节中出现混乱,怎样预防。

提供给幼儿活动的空间不能过小。

游戏场地安排要合理,活动中尽可能让大家不要同时奔向同一个目标。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自主反思游戏与活动中安全和秩序的问题,让幼儿通过实践,认识到游戏中合理有序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幼儿主动维护有序环境的愿望。

反思与评价:

新手教师对于组织一些空间移动相对较多的活动都觉得有困难。这种困难主要是由于没有预计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状况,也没有运用合适的策略去解决问题。正如此活动中执教教师A的设计:由于事先教师没有或较少地考虑了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所以产生了幼儿拥挤、摔跤等状况;当问题产生后,执教教师A也没有采取合适的策略去应对。而执教教师B在活动之前对自己和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计得很充分,避免了一些问题的产生,使得活动顺利开展。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让幼儿不断地明确有序的环境能让大家都感到舒适,让每个人感到幸福,从而使幼儿萌发主动维护秩序的愿望。这将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终身的影响,帮助他们不断获取幸福的感受。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游府西街幼儿园)

(责编 黎 明)

上一篇:解读歼—20机身上的“奇怪”符号 下一篇:印度“烈火”5导弹性能分析“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