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效应

时间:2022-06-29 04:56:07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效应

教育是一门心灵的艺术,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情感,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要落实学生的发展观,教师就必须多侧面、多角度地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心理效应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并由此产生的一些积极意义。

把情感因素融入教学不只是班主任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以真实交际为中心的英语语言教学课堂同样也有关注情感因素的空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有利于语言教学的效果,反过来,语言教学会成为学生情感态度趋向成熟的重要途径。

可见,英语教师学好心理学,用好心理效应,必定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合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座少女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了活人,与之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积极的期望会促使学生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

1. 调整合适的教学方法,重塑学生的学习信心

我校地处风景怡人的沙家浜旅游区,经济发达,一条新世纪大道缩短了市区和乡镇之间的距离,所以小升初时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都择校到了城区,剩下就近入学的学生相对学习基础较差。在2008年9月5日的苏州市七年级新生基础学科调研测试中,我校的英语成绩在常熟市同类学校中排名倒数第三,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热情,家长也基本不重视孩子的学习。

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其结果可想而知。我不怨天、不尤人,赶紧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才是上策。针对我校人数少(每班39人)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接受心理健康师资培训期间,我们到无锡龙头湾进行了一次拓展活动,那次的活动体验让我终生难忘,我真切感受到团队力量的强大,许多活动如“高空抓杠”“毕业墙”等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项目,结果在小组成员互相激励、共同协作之下都顺利地完成了。可见团队成员的期许及帮助是小组成员信心和决心的源泉。

我把全班同学分成10组,每组4人,分别由1名优生、2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组成。在我的引导下,在小组成员的帮助鼓励下,每节英语课上学生踊跃发言、大胆交际,大部分学生找到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在第一学期末的全市统考中,全班同学的英语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其中七年级(2)班的英语平均分为常熟市同类学校的第一名。本学期末的全市统考,七年级(2)和七年级(4)又分列市同类学校的第一名和第五名。

2. 多用赞美与表扬,少用批评与责备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渴求的就是赞美。”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期待,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的作用。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生胆子较小,英语口语较差。刚升入初中时,他们一般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表演,害怕出错。还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 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个别甚至根本就不做家庭作业。教师的训斥与责骂不但不能改掉他们的坏习惯,反而会让部分学生离英语越来越远。

学生的每一次清晰的回答,每一次工整的作业,每一次大胆的表演,每一次点滴的进步,夸赞的语言,如“Very good, Well done, Excellent, You’re great” 几乎是随时挂在嘴边、用在笔头。渐渐地,我真诚的赞美与表扬,激励学生产生了一种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心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二、合理运用门槛效应,帮助“学困生”逐步进步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大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这一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先从低要求开始,再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学到知识、取得进步。

1. 分层教学,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

“学困生”的形成,有诸多原因,由于小学英语的授课特点(一个英语教师要上好几个班级),部分学生一直处于被老师忽视状态、缺乏成功的体验也是原因之一。如果学生小学阶段的英语基础都没有打好,要想跟上初中英语的教学步伐谈何容易。此种情况下,我们初中英语教师依然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只会让这部分“学困生”继续落后。分层教学、分层布置作业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教师让“学困生”去完成难度较小的任务,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2. 分解目标,让“学困生”保持向上的积极心态

教师不妨将学习目标细化分解,先简单后复杂,逐渐加大学习难度。学生达成一个目标之后,教师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再激励学生去完成下一目标。学生在教师预设的目标中,体验成功、奋发向上。

我所教的七年级(4)班有个学生叫谢金鹏,来自浙江丽水。刚来我校时,英语除了会26个字母,其余的可说是一窍不通。就在他自暴自弃时,我对他说:其他同学要默写单词、词组,我只要你读给我听就行了,你能做到吗?他点点头,每天很认真地读给我听。看他读得比较流利了,我又对他说:你每天默写其他同学的五分之一能做到吗?他又认认真真地照做了。慢慢地,我把要求提高到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等到预备课程结束、上7A Unit3 时,他主动要求我对他和其他同学一视同仁。第一学期他的期末考试成绩是98分(130分制),第二学期他完全跟上学习的步伐,期末考试成绩达到了113分(130分制),而9月5日的入学考试成绩仅为37分(100分制)。

三、合理运用角色效应,培养班级英语学习的“领头羊”

前面已经说过,我校是一所生源较差的农村初中,缺乏优秀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意识到:缺乏优秀生的班级是一个沉闷的班级,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班级。所以,“在矮子中拔高人”是我一贯采用的教学手段,有了“高人”做班级英语学习的“领头羊”,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会得到加强,英语的学习氛围才会浓厚。

1. 创设假想敌人,激发学生超越意识

小升初时有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去了城区学校读书,留下到我校就读的学生并非都是“差生”。看到昔日的同窗去了城区学校,他们也心有不甘。于是我顺势而为,让他们将那部分学生假想为他们的“敌人”,刺激他们积极地去超越对方。初中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争强好胜本是他们的天性,一旦有了外力的作用,他们的潜能就被激发了出来。

期末考试都是全市统考,成绩出来之后,我就积极地将打探到的“情报”告诉给我的学生听,让他们和曾经定下的“敌人”进行对比,是超越了还是没有达到。如果是超越了,他们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强,自然就形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如果没有超越,我就会和他们一起寻找没有超越的原因,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我不但让学生和外面的同学比,也和本班、本校的同学比。结果在比较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目前我所带的七年级(2)班是全年级优秀生最多的班级。

2. 运用暗示手法,诱导学生角色定位

初中生毕竟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是很强烈,可塑性非常强。教师积极的期待与暗示,往往会促使部分学生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

9月5日的调研考试七年级(2)班只有周璐遥一人进入了全市前1200名(即有希望考入常熟的两所最好高中)。我想如果七年级(2)班只有周璐遥一人在学习上“独领”的话,那班级良好的学习气氛是绝对不可能形成的。几节课下来,我发现班上还有汪煜婷、马千骅等好些同学相当不错,他们无论是学习习惯、课堂反应都不比周璐遥差,只是他们缺乏周璐遥“不服输”的拼劲。于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有意安排汪煜婷、马千骅等学习习惯较好的同学担任每组的“leader”,组织、协调、带领全组成员学习,并整理、汇总小组的学习成果,与周璐遥所带的小组展开学习竞争。渐渐地,这些学生的英语成绩慢慢上来了,最后在期末考试中反而超过了周璐遥,成了班级名副其实的领头羊。正如汪煜婷在《成长日记》中写道:老师,当你把我和周璐遥放在一起竞争,我就知道在老师心目中我并不比她差,我想我应该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您的期望。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是教师教育技巧的“顶峰”。我们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学常识,并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心理效应,抓住学生的心,落实学生的发展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感的运用 下一篇: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