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莫测的渔父

时间:2022-06-29 08:31:36

渔父》一文放在“生存选择”这一板块,编者的用意是用渔父来衬托屈原,体现屈原为留清白在人间,不惜一死赴清流的高洁和决绝。当然编者在解读时也未对渔父作否定,也是还了他一个“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的确,渔父的形象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渔父不是普通人。渔父的一言一行都告诉读者,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渔翁,否则他一看到在湘江边徘徊的屈原不会一下子就认出来。一个“子非三闾大夫与”和“何故至于斯”一下子就激起了屈原满腔的悲愤。非熟悉世俗政治的人不会知道屈原,非精于人情世故的高人不会一下子触及屈原最痛苦的神经。而从渔父所说的“其泥而扬其波”和“其糟其”几句来看,非极有文化修养之人不能道此言。

渔父为何要劝屈原“与世推移”?在听了屈原的倾诉后,渔父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并反问屈原“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表面上看,渔父显然是替屈原不值,放着好好的三闾大夫不做,反以忠心耿耿遭流放,沦落于荒野,似乎是劝屈原应该做一个识时务的俊杰,同流合污,并更甚之,“其泥而扬其波”和“其糟其”,也即“与世推移”。但我们再作深入探究可以发现,渔父在劝屈原时,他自己是怎样做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渔父也应该留在红尘中随波逐流,而不应该隐居于青山绿水间,以打渔为生了。由此得知,渔父此问实为试探屈原。

渔父为何而笑?是讥笑还是赞同?有学生说是讥笑,有学生说是赞叹,也有认为两者都有。我认为是赞叹中有微讽。在听了屈原第二段话后,“渔父莞尔而笑”,此笑确实耐人寻味。“莞尔”是微笑的样子,既是微笑当不含讥笑之意。如果是讥笑,渔父听完屈原第一段话即可讥笑,以显示其明智。而此“笑”却是在第二段话后,这分明是渔父被屈原高洁的节操和坚定的意志所感动而钦佩之笑。那么有没有微讽之意呢?我认为是有的。渔父的讽不是笑屈原傻,而是替屈原不值:屈原如此忠心耿耿,可国君却昏聩无能。在听到屈原决心以死明志时,渔父觉得为这样一个昏王去死不值得,所以笑。在认为不值的同时,还是对屈原钦佩无比。

渔父为何不劝阻屈原赴死?屈原两段话中“……皆……独……”和“……必……必……安能……宁……安能……而……”这几个词已经非常明确地表示了其不可改变的决心。所以渔父在钦佩和惋惜之余,也深知屈原一死已无法挽回,所以他“遂去,不复与言”。而在敲桨离开时唱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则可以看作是渔父对屈原最后的婉劝,也是对自己的勉励,因为在这混浊之世,你要寻求快乐,也只能是“与世推移”,而渔父的言行告诉我们,他其实也一直未能做到“与世推移”。

渔父确实是一个世外高人,洞察一切,寥寥数语点破了世间玄机,但在那样的乱世中,除了保持清白与山水同乐外,还能做什么?不过,历史告诉我们,正是屈原的一死才成就了屈原的伟大,而屈原慷慨赴死前与渔父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屈原高尚人格的绚丽光芒。

(浙江省临安中学;320000)

上一篇:“文中有我”漫议 下一篇:浅析《项脊轩志》的反衬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