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魏巍 第3期

时间:2022-06-29 06:50:04

从媒体得知老作家魏巍病逝的消息时,我正好结束为期半月的北方之行。而在返回南方的旅途中,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当年阅读魏巍作品时的那些陈年往事,进而默默地告诫自己:不能忘记这位生命终止于88个春秋的老作家,毕竟他的文字曾经滋养过你的心灵,毕竟他的信仰与激情曾经影响过你的精神世界……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在一个农村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就读。由于冬天的早晨特别寒冷,因而总有许多学生乘老师不注意时偷跑到室外晒太阳。出于同情学生衣服单薄无法抵御寒冷,老师也只好叹气默认学生的逃课行为。然而有一天早晨却出现了一个例外:全班同学一个不少地在教室里静静地聆听老师讲课,全然不顾室外朝阳的温暖诱惑,这让老师深感意外。这一天早晨,老师所上的课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是魏巍。这是一篇很特别的课文,其文字的流畅、抒怀与激情,其故事的感人程度与文章的新颖结构,都在其他课文之上,以至于同学们全然忘记了周身的寒冷。《谁是最可爱的人》字数3000余字,是当时初中语文课本中较长的一篇课文,而且要求学生要背诵。如果是其他课文,那学生肯定要向老师“抗议”的,但学生对《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背诵要求却给予了一致的默认支持。从第二天自由晨读的时间开始,同学们背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声音,出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即便多年后的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充满昂扬与激情的开篇文字:“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通过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我记住了写作这篇战地通讯的作者魏巍,并希望能阅读他写的其他作品,然而在远离城镇的僻静山村里,这样的愿望只会成为奢望。庆幸的是,两年后我考进了县一中读高中,终于从学校图书室借到了魏巍所写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生活的长篇小说《东方》(上下两册)。记得在近一个月的反复阅读期间,我的身心完全浸染在小说中的场景与细节之中。那种阅读的投入与阅读的陶醉,简直难以言表。记得当时在同学中争相传看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事的长篇小说,除了《东方》之外,还有作家杨佩瑾所著的《剑》,以及作家郑直所著的《激战无名川》。这三部长篇小说,虽然故事情节都非常吸引人,但从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来讲,《东方》无疑是最好的。从前方到后方,宏大的战争场面,感人的细节铺陈,都得到了良好的相互照应。1982年,《东方》荣获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从此奠定了魏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学也随之进入了蓬勃发展和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时代。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不断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但作为一个曾经受益过魏巍作品的读者,我还是时不时地关注他晚年所写的一些诗歌、小说、散文和杂文等诸多文字。尽管这些作品并没有引起读者的太多注意,也没有达到作家本人所期望的艺术高度,但其共同特点是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也保持了朴实优美的风格。

魏巍的写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时刻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过程。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被媒体披露后,年过87岁的魏巍还愤而提笔,写下了题为《惊闻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杂文。可以说,魏巍是一个一直在写作着的作家,真正践行了“我写故我在”。这种视写作为生命的最好存在方式,其境界就值得让人敬佩与肯定。作家陆天明说。“怎么活、怎么写,的确是每个作家、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因此我们没法在魏巍老师那样一种对文学的执著和对人生理念的顽强面前无动于衷。近年来,中国文学的疲软不正是因为缺少了这种执著和顽强吗?”作为一名熟知当代文坛状况的著名作家,陆天明的话语显然是意味深长的。

魏巍走了,对我来说并不意外。意外的是国内一家著名文学刊物的副主编肖某说,这表明“属于魏巍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已经无可奈何地过去了”。我知道,肖某还是一个知名作家,他也著文直陈在魏巍众多作品中,《谁是最可爱的人》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这说明,其实魏巍的文字,也曾“喂养”过他,可他“长大”了之后却有意无意地忘记了,于是也就有了不恭意味的话语。

“难忘魏巍”。这是我在结束此文时最想说的四个字。

上一篇:我亲爱的祖国 下一篇:支教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