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时间:2022-06-29 06:43:27

略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一线教师的追求。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本文分析了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48-02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依靠高效的课堂。笔者认为,课堂是否有效,不仅仅是看一节课中教学内容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灵活度,以及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既懂知识、会方法,又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课堂。

一 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老师非常投入地讲解,黑板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公式和解题过程,老师的投入和认真程度不容置疑。可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却未必能高效地接受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现在多数老师习惯了大包大揽,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他们习惯性地把公式等教学内容生硬地传递给学生,采取灌输完再通过练习来达到熟能生巧。可是这种模式恰恰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仅仅出现在公开课上,且流于形式,带有表演成分。正因为老师的生硬灌输,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不深,无法获得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于是出现了课堂低效的现象。

二 课堂低效出现的原因

1.生搬硬套教材,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

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没有充分理解教材,没有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生硬地照搬教材的内容,不能用身边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教材理解低效。比如,在讲解“数列的通项公式”时,如果你仅仅告诉学生通项公式的定义是“如果数列的第n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我们把这样的式子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话,那么学生可能对定义的理解不够明白与彻底,尤其是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但是如果我们引用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由一只青蛙的嘴、眼睛、腿的数目来推出两只、三只直至n只青蛙嘴、眼睛、腿的数目,从而引出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定义,那么学生就能通俗易懂地接受这一定义。

2.不从学生的思维出发,生硬地强行灌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老师教授的对象,而现在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就是一张白纸,就是一个知识的接收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如每次讲授新课时,笔者都对所学的新知识设置疑问,学生提出质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3.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始于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恰当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现实课堂上的提问,往往是简单直白的。比如仅仅对前面学习内容的简单复习提问;或教给了学生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结合例题“已知,求这个数列的第n项”之类的提问。这些提问虽然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但却不是十分有效的。我们更应注重启发思维式、循循善诱式的提问,通过提问,能够让学生对某一问题逐层深入地理解透彻。

4.课堂目标设定低效,课堂随意性较大

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确定合理的课堂目标是影响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实际的情况恰恰是,有的教师对于数学课堂的目标意识非常淡薄,缺少必要的当堂检测和反馈,无法及时知道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课堂有效性达到多少。这样,上课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三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目标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根本。教学目标就像靶心,只有目标定位准确,才能保证射击的方向,否则一切努力都是枉然。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的关于直线方程的课,她既想把直线方程的四种形式教给学生,又想把其中涉及的截距解释清楚,还想重点强调几种特殊直线的方程,结果使得原本的教学内容未按预期完成。一堂课下来,学生丝毫抓不到重点。那么,这样的课堂的有效性有多少?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恰当引人入胜的情景创设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全面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比如在讲“数列的实际应用”这一节内容时,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选择例题的时候就要有所区分。在财会班的教学过程中,不妨选择银行利息之类的例题;而在建筑专业班讲解时,我们不妨结合专业特色,选择仿古建筑铺设瓦块类的例题。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的例题,激发学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原来只知道它们的名称,现在还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

生2: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左右两个面一样大,前后两个面也一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

生3:长方体的上下左右4条棱,前后左右4条棱都相等,正方体的12条棱都一样长。

生4:无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

师:你们的收获真大。能不能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生1:数出来的。

师:数一数,数出了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面和8个顶点。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剪一剪、比一比就知道了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左右两个面一样大,前后的两个面也一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

生3:还有量一量的方法。

生4:还有拼一拼的方法。

……

师:(指板书: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量一量)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方法,以后还会用到。其实,有困难时,同学之间相互商量也是一个好方法。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刚才在拼一拼的时候,发现拼起来的并不是长方体或者正方体?

该生上台在投影仪上摆。

师:你们碰到这样的问题了吗?我们如果认真听了刚才的这节课,这个问题肯定不会出现,因为我们在拼一拼的时候要找到几对相等的边?

(全班学生齐声:正方体一对12条相等的边,长方体两对4条相等的边。)

评析:这个案例的老师在小结当中,不仅注重知识的梳理,而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小结,还敢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解答纠正。如果教师在小结中不断让学生体会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则能让学生的思维达到一个较高的思维水平,能让学生用数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那么明天的学生将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对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认识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如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通过猜想、观察、动手操作、讨论等活动后,对建立起来的新知识,一般情况下都能在各自的大脑中建立模型,所以在课堂小结中,学生一般都能把课堂中的新知识的框架叙述出来,但是如果学生能对本节课所渗透的数学方法及思想进行梳理总结,那么就能深化学生思维。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学习的价值不只是记住几个数学结论,掌握几道公式,解决几个习题而已,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用不同策略的,这些策略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

三 课堂小结要注重“活”

案例:“约数和倍数”的教学片段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平时,老师宣布“下课”,同学们都一起出教室。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你就可以先出教室。离场时,要说出一句话给同学们判断你是否该走,如8号学生可以说:“8是2的倍数。”

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当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出示了第二张卡片0.3,有几位同学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动,想了想,又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老师让学生讨论:“他为什么又回去了?”接着,老师出示卡片3、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等同学。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啊?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一张老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都能走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师:如果老师第一张卡片就出1,哪些同学可以走?

生:全班同学都可以走。

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

(听课的老师给予热烈的掌声。)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学体验。在课堂小结当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小结,让我们的课堂 “活”起来。在本案例当中如果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则更让成功锦上添花。本案例的教师在教学结束时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哪些数的倍数,依次让2、3、5……倍数的学生离开教室,故意剩下学号是1、7、11、13、19、23、29、31、37等同学,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为什么还不能离开教室。这样饶有趣味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总之,课堂小结的形式有很多,而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容忽视的显著地位,古人云:“凤头猪肚豹尾!”既然有了引人入胜的开头,也应存在回味无穷的结尾。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具有特色,富有实效的结尾方式,为精彩的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形式进行小结,我们都必须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相对独立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最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上一篇:自由民主斗士殷海光 下一篇:浅谈幼儿园保教常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