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

时间:2022-06-29 06:28:04

透视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

2010年以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记者了解到、尽管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还在制订之中,但资本市场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资本正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本与产业共舞,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在于壮大产业发展规模,还能够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相关专家亦指出,发展初期还需要积极利用外资、民资和金融机构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

资本市场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2009年9月21日、22日,总理三次主持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就发展相关产业听取多位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他在座谈会上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

在2010年的两会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抢占全球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尽管国家发改委表示相关规划目前仍在制订过程中,但来自高层的频频表态正不断激发资本市场,尤其是活跃在产业前沿的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热情。

据清科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中称,随着国家对新兴产业战略定位的确立,2009年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总额达18.8亿美元。尤其是在总理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后的2009年第四季度,投资额达到6.99亿美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37.2%,环比增长85.6%。资本市场的活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利用股权融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国家各种政策的支持下,预期将会有更多的投资机构涌入该领域。

业界专家指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发展成长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随着更多创新型企业挂牌上市,以及财富效应从量到质的转化,将极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利用资本市场做好“加减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应积极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金融体系,使产业与资本间互相渗透。业内人士认为,金融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健康的金融体系,畅通的融资渠道,能够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是资本市场。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日本为例,政府通过低息贷款等金融政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科技企业可以获得低息贷款,一旦研发失败,只需归还本金,无需支付利息。创业板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问题。据了解,创业板市场是为了适应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企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它要求企业具有“两高”“六新”的特点,即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和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这正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相一致。

资本市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仅是一个“加法”,其“减法”效应同样可为产业沿着科学健康的轨迹前进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认为,对于将兴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业界还很难真正了解,但这类新兴产业的筛选可以交给市场淘汰机制。目前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经济增量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落后产能的淘汰,同样需要资本市场。因此,资本市场对于产业发展的好处绝不仅仅是融资。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市场是孵化其成长的“摇篮”。对于传统产业,资本市场将发挥淘汰和改造作用,推动生产工艺的升级和跃迁。

资本市场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祁斌认为,一是提高市场效率,包括改进发行体制、引入交易机制、完善并购机制,监控系统性风险等。二是扩展市场边界,如创业板的推出,场外交易市场、债券和股权投资的发展等。

外资利用不可或缺

清科研究中心的报告中提到,中外投资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布局特征有所不同。2009年本土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投资数量及金额,均超过外资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其中本土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案例达185个,占总体比重的60.3‰投资金额9.63亿美元,占总体比重的51.3%。外资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案例114个,占总体比重的37.1%;投资金额8.88亿美元,占总体比重的47.3%。这说明,外资利用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还存在成长的空间。

近日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商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商务部外资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分析认为,从这点来看政府对利用外资的总目标已做出了调整。过去三十年,利用外资是帮助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今后将转变为帮助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污染大,耗能大的产业,我们将不再鼓励。”

2010年一季度,我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FDI)同比增长7.7%,达234.4亿美元。自金融危机后,连续半年多来保持增长态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今后还将近一步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这其中的重点就是将其引导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上。

专家表示,对于外资创投来说,从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到投资准入再到退出,受到各种限制。随着《意见》的实施,这些限制将慢慢放开,外资创投将享受到实质性利好。随着投资政策日益宽松,外资创投有望加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布局。

民资或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崭新舞台

自2005年2月24日“非公经济36条”颁布出台5年之后,日前国务院再度《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意见指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这是对民营资本放开投资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政策。可以预见,民资若能进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加快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新36条”中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业内人士分析,这使得新能源领域成为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的最佳落脚点。从长期投资看,新能源发电领域是民间资本进入的重要方向。当前很多民营企业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源发电等领域早有渗入,且在设备制造、技术开发方面已具备较高能力。上海永宣创司总裁冯涛表示,公司正在关注无锡的一家掌握秸秆发电技术的企业,其设备主要出口欧洲、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市场却由于种种因素还无法推广。“新能源发电一直是创投资金所关注的,发展新能源产业将带动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其中。”仔细分析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和光伏发电领域可以发现,前十几强的制造商都是民营企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目前我国已有十几家民营新能源企业在海外上市,融资规模达到几百亿元人民币。他同时指出,尽管有“新36条”的政策支持,但民间资本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仍面临着技术创新的巨大压力。“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较低,分到民营企业的投入更少,创新投入将主要依靠民营企业自己完成。”

金融机构为中小高科技企业保驾护航

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曾在题为《强化创新基金引导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创新基金培育和壮大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10年来,由创新基金支持的无锡尚德、“龙芯”CPU、浙大中控、陕西航天动力、开米股份、中航(保定)惠腾风电、点击科技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从2万家增长到15万家。同时,创新基金始终坚持明确的产业扶持导向,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资源环境、高技术服务业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重点扶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金融机构的支持应当成为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

有专家表示,当前,除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内源性融资外,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根据产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选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金融控股公司等不同层次的渠道融资和方式。

总之,多层次资本市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条巨龙的共舞,将使产业结构在逐步趋于合理的同时,资本市场也得到逐步完善,而这也是我国经济获得新一轮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

上一篇:世界银行最新动态 下一篇:中国餐饮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