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和对策

时间:2022-06-29 03:55:22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和对策

摘要:总体而言,农业机械化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因地制宜;劳动转移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143-1

农业是立国之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中国要发展,新农村和小康社会首要解决的便是农民问题。为此,国家通过科技计划的实施,重点开展了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及农产品加工等农机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

(一)过剩劳动力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农业化发展模式,农业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果,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去从事其他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经济政治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我们工农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间接的对劳动力的要求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在一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展。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劳动力由于自身的条件因素的制约,导致他们很难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资金投入苦难

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户为单位经营后,集体公社式的农业机构发展模式被单位经营模式所取代,这在调动了农民发展积极性的同时,也给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资金使用上来,单位经营模式的农业生产很难有效地将资金集中起来,专款专用。另外一方面就土地使用情况上而言,单位经营模式实施以后,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不便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不利。此外机械使用效率低、作业量不饱和也是现有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问题。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由于我们幅员辽阔,地域面积广大,气候分布也有明显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我们农业生产面貌与生产方式之间的差异性。因而,在推行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在地区、项目、水平、形式的布局上表现出的这一差异性。要因地制宜,合理发展。使农业机械化成为亿万农民自觉自愿参加的经济进程。

(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劳动力的素质又取决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目前我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现状来看,就业的缺口依然在短时间难以饱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现出技能化、专业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行农业机械化的同时,也要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技能化培训,针对社会岗位的特点与农村劳动力的现实要求,培养农业专门人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促进农业劳动力就业的转移。

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一体化的加速,我国农业将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明确的认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机化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探求中国式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国外农机社会化服务[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6.

[2]李春迎,许锦英.李汝莘.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与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状况评析[J].山东农机,2005,(1).

作者简介:冯建强(1975-),男,就职于长春市双阳区农机监理站,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杜连祥(1952-),男,就职于长春市双阳区山河街道办事处农机站,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

上一篇:浅谈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中的“以人为本” 下一篇:浅谈如何预防农机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