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解析

时间:2022-06-29 01:09:37

灌区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解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灌区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深入,为了更好地管理灌区,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加强灌区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本文探讨了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信息化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及作用。

【关键词】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灌区的管理也越来越成熟。灌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为灌溉水利服务的,集水雨情信息、水利工程信息、运行控制、水资源配置与调度、行政事务管理于一体的、完整的、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实现灌区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反馈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其本质是灌区管理的信息化。灌溉管理信息是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和中心内容,合理灌溉、科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的一切措施均取决于准确、可靠、及时的灌溉用水管理信息。

近年来,我们首先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创新,旨在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可靠的基础。按照国家对管理局的事业定性,灌区实行“事企”分开,即管理局作为国家的代表,实行宏观的事业性质行政管理,而把泵站、灌区分别作为模拟的“工厂化”和“商业化”的“企业”管理(在灌区内部分别是独立法人 )。

国外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开始于八十年代,当时称为计算机技术在灌区中的应用。一些水利单位和科研单位开始了研究和试点,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山西夹马口灌区通过建立灌区水费管理系统,在全灌区大力推行“阳光工程”,实行配水“三公开”,即流量公开、时间公开、水价公开。该系统设有水费查询子系统,用水农户随时都可通过触摸屏或电话查询自己或他人的用水及交费情况,加大了群众监督力度。据统计,全灌区水费回收率持续五年达100%。农民亩次用水量由72方左右减少到65方左右,亩次成本平均下降 1~2 元。全灌区农民年减少水费支出 60 余万元。黑龙江省水利厅用了两年的时间,建立了覆盖全省322处大中型灌区的“黑龙江省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远程数据管理,对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效率作用很大,效果很好。江苏渠南灌区在灌区改造的同时,进行了灌区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试点,由灌区自动化综合数据采集DCS、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与通讯、计算机及控制等技术组成了一个高可靠性的科学管理系统。

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与石家庄水电设计院和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合作,成功开发了《石津灌区管理专家系统》,该系统计算中运用了基因算法,实现了灌区灌溉方案的优化,而且能优化灌溉面积和解决各干渠灌溉区域的水量配置。

总之,经过多年的发展,水利信息化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我国灌区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受到管理体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制约,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比较低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灌区信息采集点少、手段落后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型灌区平均 0.37 万 hm2有一个水位、流量观测点,单位测点控制渠道长度 94km。仅靠如此稀少的观测设施,根本无法对用水户的用水量进行实时监控。其他的观测项目如水质、土壤墒情和地下水、作物长势等更少。同时,观测手段也相对落后,现在灌区大部分仍是采用简单的、经验的方法进行观测,测量精度较低。

(2)灌区信息传输手段比较单一、落后目前,大多数灌区的信息传输手段限于传输模拟信号的电话线,监测的水情、墒情和作物长势等信息只能人工通过电话或整编后的纸媒介进行传输,时效性差,难以满足实时调水的需求。

(3)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技术水平亟需提高部分灌区也尝试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但由于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差,使得建成的信息系统使用难、管理维护更难,无法充分发挥已建系统的作用,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灌区工作人员的负担。

(4)重硬件、轻软件在具体工作中还有只重视硬件投入,不重视软件开发的倾向。这不但使得硬件不能充分发挥效力,系统的操作维护困难,而且资料的整理分析等后续工作还需要手工操作,没有真正减轻工作量。

(5)灌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信息的共享性差由于灌区信息化建设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各灌区自己搞自己的,各自为政、各自封闭,使得灌区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也难以与其他相关系统实现联网,共享信息。同时,各灌区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浪费。

(6)我国灌区信息化的产品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没有真正形成产品多年来,我国在灌区信息化研究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但一直处于研究试验阶段,没有真正形成产品。

(7)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综合集成能力差灌区信息化系统在设计和建设时,雨量采集、灌溉需水分析、水资源监控、供水调控、水费收缴、内部管理、决策咨询等系统各自独立,无法满足灌区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其结果使得硬件资源利用率低,维护费用增加,投入高。而目前水价较低,灌区管理单位经济实力弱,实行自动化往往得不偿失。

三、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一)实现灌区现代化发展。鼎新灌区位于黑河流域的中游地区,极度干旱,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区域水资源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历史上水事矛盾已相当突出。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相关部门决定实施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工程措施。灌区工程节水得以改善的同时,也要求灌区在管理上改原来的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增加非工程手段,改原人工现场水资源调度为监测准确及时、调度准确的自动化系统,促进全灌区的节水目标落实,满足灌区现展的需求。

(二)实现灌区建设信息化。水利信息作为水利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基础。加快水利信息化的步伐是从传统的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环节。目前灌区基础水利数据(如水量计量、水量调度、闸门开度、工程运行管理等)的获得仍然以人工观测为主,数据的时效性差、准确性低,大量的不真实数据混杂其中,水量调度因人而异,影响节水措施落实。大型灌区面临的问题是管理能力的建设与提高相对滞后。目前灌区管理及行业管理大量资料和信息仍然以传统的手工作业为主,既无法实现对各类资料信息的有效管理、维护,也无法做到信息共享。这不仅影响到灌区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各级水利行业主管部门也难以做到及时、准确和全面了解掌握灌区及行业发展的状况及变化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抓住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加强大型灌区及行业管理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灌区管理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需要建设一套量水自动监测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远程监视监控,建立综合数据对基础数据和运行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使原始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得到妥善保护。建设量水自动监测系统,将改变现有的水资源调度手段,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资源管理不合理。

(三)提高灌区管理水平。现在,灌区水管所与下属部门的日常办公仅限于电话,一次水量调度的完成需要多人多个地点的电话沟通,由于距离的原因人员往往不能及时到位,影响调度的实时性。水量观测和报送的实时性则更差。通过建设灌区内的信息传输和远程调度平台,可以克服现有管理不能及时到位的弊病,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同时,自动化系统的运行需要人力技术的支持去获得数据,系统的建设使灌区管理人员在技术上得以提高,使水利管理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制定严格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制度,使管理达到规范化,提高灌区管理效率。

结语:综上所述,建设一套集信息采集、监控、监视、信息传输、上层应用于一体的量水自动监测系统是目前灌区迫切的需求,可以有效改善灌区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现状。

参考文献

[1]许航.关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7

[2]刘志强.浅谈水利信息在建设和谐水中的作用.湖南水利水电,2006,(5)

[3]胡和平,田富强.灌区信息化建设.中国节水灌溉网,2003- 8- 27

上一篇:谈当前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应用 下一篇: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的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