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众审美视角建筑设计的理性回归

时间:2022-06-28 11:07:15

基于大众审美视角建筑设计的理性回归

摘要:通过调研大众对于建筑设计的评价,分析当下建筑存在的乱象,总结出建筑设计应基于理性的创新,符合大众审美,既要体现地域性、民族性,还要坚持独创性,亲民,融合。

关键词: 大众审美,建筑设计,地域性,独创性,理性

1、 建筑之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建筑,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不同时期的建筑与建筑组团形成了一定的村落形态与城市肌理,记载着百姓生活、城市变迁与历史沿革,集中展示区域的形象风貌。古建筑是一个民族、一个村落、一座城市的鲜活面孔,能够唤醒人们的昔日生活记忆,因古建筑群而被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城的比比皆是。一个城市可以因一座建筑而荣耀,而让人印象深刻,一座建筑可以保留成百上千年,成为城市的标志,人们心中的精神堡垒。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这足以见得建筑之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建筑是研究人类社会文明的“活化石”。

建筑作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休憩、娱乐息息相关的重要载体,其本身的形象特质无疑会影响区域价值及自身的社会价值,其建筑形象是否为大众所认同非常重要。而现实社会中,新、奇、特的建筑层出不穷,“不求最好,但求最怪”,过分求新、求异的设计乱象持续发酵,央视的“大裤衩楼”余音未平,苏州的“秋裤楼”,重庆的“方便面桶楼”风波又起,又遭吐槽。在2014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表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

2、 大众审美视角下建筑设计喜好分析

2.1典型建筑外观问卷调查

通过对北京CBD核心区的两组代表性建筑―北京银泰中心和中央电视台新楼(以下简称央视新楼)建筑设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众审美视角下,不同建筑设计的大众接受度。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CBD核心区的这两组建筑的接受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家对银泰中心更加认同,接受度超过85%,而对央视新楼则出现认同离散,超过50%认为该楼看起来缺乏安全感,超过20%能把该楼与“大裤衩”等绰号联系到一起,而认同的则不足10%。

2.2新奇特建筑的大众认知

本文所谈的大众,是指的大多数人,通过大部分人对新奇特建筑的看法,为现代建筑设计寻找方向。下面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来了解大家对新奇特建筑的看法。在2006年9月,正值央视新楼施工期间,其两条“斜腿”的钢结构还没有合拢,外立面玻璃幕墙的开始施工。一天早上,我跟往常一样,坐公交车前往公司去上班,在路过正在建设中的央视新楼时,公交车上两个六十多岁的老大妈指着窗外正在施工中的央视新楼,说道:“你快看,这个危楼开始安玻璃了。”当时我听了,真是苦笑皆非。到了单位和大家讲,都成一个笑话谈了。之后常挂在大家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危楼盖得怎么样了。很显然,央视新楼这种颠覆传统建筑形式来挑战地球引力的做法,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它如一个“庞然大物”(也有人说是恐龙)矗立在北京CBD的核心区,非常突兀,给周围环境带来巨大冲撞,甚至有些格格不入,有“鹤立鸡群”之感,以至于人们对于它一时还无法接受。它是一个有争议的建筑,对于它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3、倡导回归理性的建筑设计

3.1 基于理性的创新,符合大众审美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任何的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建筑亦不例外,我们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只有创新才能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才能让建筑更符合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休憩需求。但创新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旧有的体系框架,一味地求新、求异就等同于哗众取宠,与大众审美背道而驰,这样的建筑终将会被历史遗忘。我们要在理性的逻辑框架下作适度创新,这样才易于被大家接受。

3.2 建筑要体现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

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不同地区建筑风格、形态各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地方民居、古建群等,虽历经千年沧桑,但风貌依旧,面孔生动鲜活,这些古建筑成为研究历史,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把这些古建筑好好加以保护、研究。

每栋建筑都是扎根于地下,与其所在的土壤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作为建筑师,绝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天下建筑一大抄”,而是要深入挖掘当地的风土文化、历史建筑、民居建筑,提炼出地域性建筑元素与建筑语言,运用到现代建筑中来,创作出土生土长的地域性建筑来,更好地传承并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体现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3.3 坚持原创建筑,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建筑,不应是孤立地存在,而是要与其周边建筑建立起某种秩序关系,形成有机的区域环境,这正是城市规划中控规的要求。如果一个区域内的每个建筑都是相互对立的、或是格格不入的,势必引发某种“区域性冲突”,造成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当今社会,国际交流越来越多,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西风东渐,体现在建筑中的中西合璧也越来越多,互联网时代加速国际化的到来,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认真研究东西方建筑文化,坚持建筑文化独创性。在坚持建筑独创性前提下,做到建筑的相对融合,和谐共存,在统一中有对比,在对比中更加升华。

3.4 坚持经济、亲民、节约的建筑设计

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检察院、法院,都要设计得更接地气,更加亲民,避免大而全、大而空的建筑设计。不提倡通过巨大结构代价、花费巨资修建的所谓地标建筑,在经济实用的基础上,做出空间节约、使用节能,规划节地的建筑来。

4、总结

“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国际化的今天,中国建筑师们应认真研究本民族的建筑文化精髓,中西合璧,兼收并蓄,摒弃浮华,回归理性,创作出极富东方韵味的,又符合大众审美的原创建筑来。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2] 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意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3]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上一篇:基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下一篇:城市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