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

时间:2022-06-28 10:31:58

学习《司马光》这篇课文时,师生之间围绕着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的不同表现,有这样一段对话。

教师指着板书中的“慌”和“不慌”,将哭、叫喊、找人的做法与司马光举、砸的表现进行对比,启发学生思考:当这么危急的事情发生时,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表现让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一个学生说:“司马光做得对,别的小朋友不对。”

听到这个学生的发言,教师问:“其他同学也这样认为吗?”

班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认可这个学生的观点。看到这个情形,教师顺势启发学生:“眼看着同伴掉到装满水的大水缸里,会害怕紧张,这是一种正常反应,慌了的孩子没有错,可不能只是慌张啊。那你们再想想,司马光和小朋友不同的做法还能让你想到什么呢?”

如果学生从小接受的都是对和错的教育,会简单地把人和事都用对错来判断。教师在学生发言中感受到了这一点之后,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生活中很多事都不是用对错来判断的,而是继续激发学生思考,发现有更多学生会这样想,而剩下的学生也不知如何时,教师才做出引导,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全面地考虑问题。

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感到司马光当时很冷静!”

教师说:“是啊,你能设身处地去感受当时的情境,并且体会到了紧急情况中大家的心态,非常了不起,其他同学体会到了吗?”

另一个学生说:“司马光当时很冷静,不慌张,所以能够想到好办法。”

教师说:“是啊,面对紧急的情况,首先要稳定心态,冷静面对,要镇定,(板书:冷静、镇定)积极想办法。谁来读读课文,把当时情景再次读出来?”

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又问:“大家看看小朋友们和司马光都在想办法解救小朋友,如果你在场,你又会想出什么办法?”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一年级的学生带着各自不同家庭教育的积累进入课堂,参与学习,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芳草课堂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是主角,教师在课堂中不强行表达个人观点,而是引发学生思考,生生互动,在思维碰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中,让学生成为主角,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不能“一言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们思维碰撞、交流的开放空间。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站到前面发表观点,所有的都是学生原有认知的呈现,都是在课堂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生成的新的认知。

同时,有学生表达出了非常鲜明的观点:认为司马光对,别的小朋友做错了。此时,如果教师急于去否定或者强加给学生一种不同观点,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的做法是先让学生都想想,听到了也有学生这样认为的时候,教师才发挥引导的作用:遇到这样危急的情况,害怕紧张是人的正常反应。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的心态变化,学生很自然就感悟到了遇事要冷静镇定。此时,再去读课文,在朗读中再次体会遇事要冷静,要沉着机智。

语文课中的思维训练有其学科特点,应结合课文内容,将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融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之中,同时,在发展语言与对话表达的过程之中也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个教学片段就是让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之中理解:情况危急,人难免紧张害怕,只有冷静处理才能很好解决问题。这样的对话、朗读、表达就是语文课堂之中的思维训练。

上一篇:伦敦新市长萨迪克:“草根逆袭”背后 下一篇:特色小镇的逻辑与县域经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