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剑、练字及作文

时间:2022-06-28 10:06:24

练剑、练字及作文

武侠小说中对于练剑往往有这样的描述:初学时,练习固定的套路;过一段时间之后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手剑合一;再过一段时间,剑随心走;剑术的最高层次是无剑无我,举手投足即是剑招,飞花摘叶,皆是利剑,甚至无招胜有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练字也是如此。练字往往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并且往往从正楷开始,一笔一划反复揣摩,反复练习,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少数者达到师法自然,无我无笔的境界。如王羲之见白鹅游水之姿,悟出“浮鹅钩”的笔势;张旭见担夫争路,公孙大娘舞剑,从中悟到结构点画的争让穿插关系和用笔的疾徐、节奏,大大丰富了其狂草的写法。甚至高明的作品往往都是酒酣之时,一挥而就,酒醒之后却再也无法写出。

艺术的学习是相通的,写文何尝不是如此。教师往往鼓励学生写,许多学生不知写什么,什么可以写。初学者要心中有例文,有可以学习描摹的范本,然后学习认真揣摩,才能渐渐打开思路。如果缺少这样的引导,现在的学生又学习生活匆忙,无暇细细品味生活;大多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难以品味到生活的美;各种诱惑太多,无力品味到生活的美,又怎能写出关注生活的作品呢?正所谓:老和尚只说家常话,小和尚却要天天念经。“念经”是修行必备,学生写作心中有文是提高自己素养的必走环节。

在作文训练中,一开始,我往往提供给学生,非常容易模仿的文章。基于这样的考虑:像直面惨淡的人生的鲁迅类的文章需要对人生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不久经磨练,目光敏锐,不可能学到精髓;像借助幽默,表现性灵闲适的林语堂类的文章,往往需要写作者有极高的修养,没有不断涵养心灵,洞彻人生,是不可能达到的。像苏轼中晚期的作品,神鬼莫测像《前后赤壁赋》,很难模仿,而早期的作品却大多中规中矩,像《贾谊论》《留侯论》......因此在教学中,我往往选取贴近生活浅显自然的作品,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写鉴赏,下面是上学期的一次作文训练材料:

记叙文写作训练

一、认真品读下面范文,谈一下你自己的感受

这一天,让我铭记。

这一天,让我铭记——这一天,有一个动作让我铭记;这一天,有一种声音让我铭记;这一天,有一份爱让我铭记。

这一天,秋在三角枫叶上点缀出绚丽的红(视觉环境描写);这一天,栗子浓郁的香味飘满街角(嗅觉);这一天,我照例和父亲一起在三角枫树下品尝栗子。父亲利落地从纸袋中掏出三两个栗子,熟练地在耳朵边轻轻一摇,阳光透过三角枫的缝隙划过指尖。父亲挑出一两个栗子放到我手上,其他的自己品尝。(动作)我的目光落在父亲的手上,岁月无情地在父亲原本白净而光滑的手上渲染出了黝黑,雕刻出了深深的皱纹。(肖像)在做剥栗子膜这种细致活的时候,父亲的手也开始微微颤抖了。我猛地发现,父亲所品尝的栗子上总有很多膜要剥,而我品尝的栗子上却没有。我在记忆中搜索,似乎我从小到大吃过的栗子上都很少有膜要剥。这一定不是巧合!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熟悉的动作——摇栗子。

我接过父亲手中的栗子,模仿着父亲的手势,在耳边轻轻一摇,栗肉与栗壳之间发出了轻微的碰撞声。这种声音非常的微妙,但听上去却很干脆,很清晰。我咬开坚硬的栗壳,杏黄色的栗肉出现在我面前,栗子那特有的神秘褶皱一览无余。我又抢过一颗父亲刚准备品尝的栗子,重复了一遍摇栗子的动作,却没有听到丝毫的声音。我咬开栗壳,钛白与熟褐夹杂着的膜把原本有着温馨杏黄的栗肉包裹得严严实实。刹那间我明白了,摇栗子并不只是我从小到大所认为的父亲让栗子更可口的一种魔法,而是父亲为了给我挑选出更易去除壳膜的栗子的一份用心良苦。

我的心被一种幸福的感觉包围了。父亲摇栗子时潇洒的手势,久久停留在脑海,栗肉与栗壳之间微妙但却清晰的碰撞声拨动着我的心弦,一份父爱的感动随着血液流遍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我呆坐在三角枫树下,往昔的记忆涌上心头——父亲为了为我买烘山芋,在寒冬腊月,带着我满苏城地找卖烘山芋的老伯;父亲为了我每天早早起床做早餐;父亲为了我每天陪我挑灯夜读……

三角枫明鉴,这一天,父亲摇栗子的动作让我铭记;这一天,栗壳与栗肉之间微妙的碰撞声让我铭记;这一天,一份无微不至的父爱让我铭记。

二、学生评论

品评总结:开头和结尾的回应很精彩,别具匠心,水到渠成,很有借鉴的价值。生活中的小细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可引导我们品味生活,细腻我们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作者充分地调动多种感官描摹眼中的父亲,细腻生动。情景描写让人品味到浓浓的爱意。

上一篇:介词“据”的用法解疑 下一篇:第四讲 光的折射 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