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一条哺育东南亚多国的母亲河

时间:2022-06-28 08:45:42

澜沧江一条哺育东南亚多国的母亲河

澜沧江干流上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超过5000万千瓦,且拥有若干可开采的世界级大型矿床,如铅、锌、岩盐、宝石、铁、油气和有色金属等,也是世界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蕴藏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务院已于1994年3月正式将澜沧江下游开发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优先项目。青海玉树州杂多县作为澜沧江源头第一县,对流域的开发和保护,引起了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 澜沧江源。(摄影/IBE刘思远)

澜沧江出现两“源头”

2015年10月2日,我们来到了澜沧江源头的一片沼泽地,也许是避开了雨季,越野车驶到离源头不到3公里的一处草地时,远远地就可望见五彩经幡,旁边还隐约有两块石碑。据同行的当地向导介绍,若是夏秋雨季,我们脚下的涓涓细流,会因一场场大雨变成山洪,最终注入澜沧江源头扎曲,流到下游湄公河。当车行驶在上面,就会陷进这片沼泽里,我们来的季节,正是探澜沧江源头的最好时节。

当我们来到一处猎猎飞扬的五色经幡旗边,一块刻有“澜沧江・湄公河之约”的石碑特别醒目,立碑时间为“二O一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参与立碑的国家和单位众多,既有“柬埔寨王国驻南宁总领使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使馆、缅甸联邦共和国驻南宁总领使馆、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使馆、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使馆”,也有杂多县人民政府等国内单位,让我感受这块石碑的分量。 河流密布的格吉杂多。(供图/ 杂多县政府) 澜沧江源头综合科考纪念碑。(供图/ 杂多县政府)

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河流是母亲的乳汁,它涉及人类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及未来发展,对大江大河源头的探寻考察,向来为国际地理学界关注和重视,它涉及人类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及未来发展。当“三江源”的科学考察人员走到澜沧江源区后,都会探询这个首要问题:诸多涓涓水流从雪山冰川、高原沼泽汇聚而来,究竟哪一个源头是这条江河的正源呢?澜沧江源头的确定和长度测量,一直是国际地理学界探索的目标。

澜沧江发源于我国的青海省,该地区历来被描述为“中亚细亚高原上地势最高和人类足迹最难达到的地区”,由于源头地区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加之探源者或因身体状况、资金不足等条件限制,对这样一条重要国际河流源头的确定一直是国际地理学界的难题,以至于很多年来古老而美丽的“众水之母”成了让世人不无遗憾的“无源之水”。

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从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走得最远、费时最长、游记文章写得最多最精彩的,是澜沧江、金沙江及周边地区,并在《江源考》及《盘江考》中指出金沙江为长江上源,南盘江为西江主源,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观点。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对澜沧江本身却几乎没有描述,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想到黄河、长江、澜沧江会发源于同一个地方――三江源区域,因而错失了一个重大发现的机会。

民国初年,甘肃天水人周希武深入考察玉树地区的山川风俗,形势要隘,并参考旧时档案,以类排比,写出了《玉树调查记》,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澜沧江的源头及周围水流情况:“澜沧江上流有二源:北曰杂曲河,南曰邪穆曲河”,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对于国内对澜沧江考察,倒是国外的探险家对这条国际河流投入了更多的热情。自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法国国家地理学会、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等国际著名机构,先后资助了十几支探险队进入中国寻找源头。1866年,6名法国人出发去寻找澜沧江源头。这是一次冒险行动,因为当时没有关于这条大河的任何地图资料。在两年的艰辛跋涉中,从越南湿热的沼泽地,到中国西部寒冷的山区,他们跨越了近四千公里的行程。但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技术水平有限,他们无法对源头的确定提供充足证据,也无法准确测定河流长度。

在对澜沧江源头的考察历程中,英国探险家米歇尔.佩塞尔(Michel Peissel)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他曾做过24次穿越中亚、西亚和的探险旅行。1994年9月, 已经58岁的他与两个法国同伴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出发,沿澜沧江寻找源头。“我们披荆斩棘闯出一条路,历经了雷暴、闪电和冰雹的洗礼”,米歇尔・佩塞尔在他的专著《最后一片荒蛮之地:湄公河源头的发现》中说,“有一夜,狼群袭击了我们的营地,三匹马和一只狗不见了,去寻找它们的一个当地向导也不见了。”

米歇尔.佩塞尔最终到达了杂多县萨日咯钦(海拔5354米)与加果空桑贡玛(海拔5499米)两座山之间的一个山口,佩塞尔称这里为鲁布萨山口,他认为那就是澜沧江的源头,并把他的发现注册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1995年,英国记者杰弗里・利恩在英国《星期日独立报》上发表题为《发现的黄金时代》的文章中称:“过去130年里,湄公河挫败了至少12次寻找发源地的努力。”佩塞尔宣布“湄公河发源的精确位置在海拔4975米的鲁布萨山口”,但对那个“精确位置”的地理坐标语焉不详,而地图上也找不到“鲁布萨山口”。不过,后来有人猜测这个鲁布萨山口,就是扎那曲的支流扎加曲的源头。

就在米歇尔・佩塞尔考察的同一年,中国科学院周长进等人在澜沧江上游的扎阿曲和扎那曲这两个主要水系的汇合处进行了水量测量,同时根据十万分之一地图进行两者的流域面积与河长比较,得出结论:扎阿曲在几方面都明显超过扎那曲。进而初步推论扎阿曲源头,并给出了地理坐标,这就是后来立碑的拉赛贡玛源头。

当历史到了1999年,两支中国科考队再次进入这里考察。6月27日,中科院遥感所的刘少创博士将一面蓝色旗帜用石块压在冰川边上,这是他发现的澜沧江吉富山源头。7月19日,德祥澜沧江源头科考队将一块“澜沧江源头”的石碑立在了果宗木查山坡上,宣布由冰川融水汇成的拉赛贡玛为澜沧江的源头。吉富山源头与拉赛贡玛源头相距约6公里,仅一山之隔。两源汇合处叫野永松多,两源水量相差不大。吉富山源头距野永松多23.6公里,拉赛贡玛距野永松多21.5公里。两者在20多公里的范围内相差2.1公里。

1999年6月19日起,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多家新闻媒体公布99中国德祥澜沧江考察队对澜沧江源头的考察结果:源头位于东经94°41′44″、北纬33°42′31″、海拔5224米的拉赛贡玛的功德木扎山上,并把带去的刻有“澜沧江源”字样的石碑立在该地。可早在5天前,即6月14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消息:中国澜沧江(湄公河)源头考察队刘少创博士认为:源头应在当地所称的吉富山上,具置为东经94°41′12″、北纬33°45′35″、海拔5552米。

科学考察过程中出现不同认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地理知识》把两支考察队的考察结果作了综合对比报道。澜沧江源区,河网密布,杂乱纵横,湖沼密布。涉及澜沧江源头的著述中,谈论到的澜沧江源头有6种以上。多年来,美、法、日等国都努力寻找过澜沧江源头,都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遥感引用给“源头”定位

在中国,有关大河正源的问题,人们通常以国家水利部的定论为据。长江源头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一锤定音,黄河源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作最终裁决,那么澜沧江有没有专设“委员会”呢?2006年第3期《中国国家地理》刊登文章《澜沧江:无源之水?》,着重介绍了周长进和刘少创对澜沧江源头的“交锋”。

据刘少创回忆,1999年6月,先后出发了两支中国科考队:一支是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高登义为队长的德祥澜沧江考察队,另一支就是由他带队的中科院遥感所考察队。出发之前,刘少创首先和有关专家讨论了确定源头的准则。按目前广泛采用的标准,澜沧江源头的确定采用了“河源唯长”的准则,即最长的支流对应的源头就是澜沧江的正源。刘少创对澜沧江源头的考察分两步走:第一步,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对照地形图进行几何纠正,再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中的长度量测工具进行河长量算。第二步,到实地用GPS进行验证核对。

6月18日,中国澜沧江(湄公河)源头考察队进入源头地区,开始了为期13天的野外探险考察。考察期间,考察队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克服了严重的高原缺氧,经历了风雪、冰雹的恶劣天气,按预定计划完成了对扎那霍霍珠地、扎那日根山、扎西其瓦湖、吉富山和拉赛贡玛等源头的科学考察,获取了大量与确定源头有关的数据,其中包括流速、水深、河宽、流量等,这些实地考察获取的数据验证了卫星遥感影像的判读结果。

莫云是青海省杂多县一个边远的乡,却是近代探险史的焦点,它的名字屡次出现在国内外探险家的笔下。6月21日,刘少创和两位藏族向导尕盖和多贡从莫云乡出发,他们三人各骑一匹马,另有两匹马用来换乘和驮行李。他们在海拔4600米的高山草甸地区缓慢地前行,以防踏进泥潭或被石缝蹩断马腿。当地的牧羊犬很少见到生人,突然见到这样一行人马,便狂叫猛追起来。“马最怕狗扑后腿,受惊后没命地狂奔,我没坐稳,一头栽倒在地上,”刘少创从空中急速地落下,眨了眨眼睛,“还好,脖子没问题。”

6月26日,考察队一行沿谷涌河北上,过一处窄小山口,进入一处像巨大院落一样的山中空地。河水水量渐小,北坡有几小股季节性融雪水汇入。小河最后把他们引到一片被几座山夹在中间的积雪盆地,附近最高的山,当地藏族人称“吉富山”。刘少创认为积雪盆地即是谷涌河的源头,与卫星影像所显示的情况基本吻合。

周长进曾4次进入澜沧江源区,认为在1994年以前,澜沧江源头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扎曲上游的两大支流:扎阿曲和扎那曲,扎那霍霍珠地是茫茫草原中的一座小山,也是长期以来被当地藏民认为的澜沧江源头。扎加曲从扎那霍霍珠地北面向东流去。1994年9月,周长进第二次进入澜沧江源区,曾在莫云碰到过佩塞尔,但他却得出了与佩塞尔完全不同的结论。在澜沧江上游的扎阿曲和扎那曲这两个主要水系的汇合处尕纳松多,周长进进行了水量测量,同时根据十万分之一地图进行两者的流域面积与河长比较,扎阿曲在几方面都超过扎那曲,进而初步推论扎阿曲为源头。

1999年7月,周长进跟随德祥澜沧江考察队第三次进入源区,在尕纳松多测得扎阿曲河宽62米,平均水深0.72米,流量为117.4立方米/秒;扎那曲河宽51米,平均水深0.35米,流量32.3立方米/秒。他们对两河上述数据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后,宣布认定扎阿曲为扎曲的正源。可对于周长进等人的考察成果,刘少创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目前在国内,扎阿曲为澜沧江正源已基本取得共识,但要确定扎阿曲上游的两大支流谁为正源并不容易,因为它们太相近了,但承认最远河源是必要的。” 扎曲中下游生态良好,出现了大量植被。

(摄影/IBE彭建生)

对于澜沧江源头,过去人们只大致知道位于杂多县北部的冰山之间,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然而,澜沧江源区支流之多,在扎阿曲与扎那曲的汇合处(尕纳松多)上游地区,共有近400条大小支流。到底哪一支流通达的雪峰冰川,才是真正的澜沧江正源源头呢?

1999年6月,刘少创第一次走进澜沧江源区,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分析,结合源头地区的实地考察验证,他揭开了澜沧江源头的神秘面纱。可他后来又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寻找源头的最好时机。由于是雨季,澜沧江上游两大水系扎那曲和扎阿曲的众多支流对应的源头均有水流。但卫星遥感技术和GPS定位技术在这次确定澜沧江源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考察归来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的一席话提醒了刘少创:一般情况下,人们是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来确定河流源头,但并不完全正确;有“水”才能称为“源”,要确认一条河流的源头,除了要证明它是整个流域中最长的支流外,还要证明这个源头一年四季都有水。 澜沧江源头第一弯。 (摄影/贺大明) 澜沧江源头。

2002年9月,刘少创再次进入澜沧江源区,并最终确认澜沧江发源于杂多县吉富山,地理坐标东经94度40分52秒,北纬33度45分48秒,源头高程5200米。从这里算起,澜沧江(湄公河)的长度是4909公里,跻身世界十大长河之列。

目前国际上河流正源的确定,一般要依据三个标准:(1)“河源唯长”标准,即最长的支流对应的源头为正源;(2)“水量唯大”标准,即水量最大的支流对应的源头为正源;(3)“与主流方向一致”标准,即与河流的主方向一致的支流对应的源头为正源。澜沧江(湄公河)的上游扎曲是由扎阿曲和扎那曲在朵纳松多汇合而成。通过对校正后的TM卫星影像的详细分析,同时通过计算机计算,得到了扎那曲和扎阿曲两个支流的河流长度及流域面积等精确数据。

2008年9月的三江源头考察时,刘少创已经是第三次重走澜沧江源,考察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如果以朵纳松多作为量测各个支流的起点,则扎阿曲流域内吉富山至朵纳松多的长度是101.5公里,超过其它所有支流的长度。刘少创在对扎那曲和扎阿曲的河流长度及流域面积进行精确量测的结果和实地考察获取的数据作综合分析后可以发现:除了扎那曲的水量和流域面积均小于扎阿曲的流域面积外,扎那曲的各条主要支流到朵纳松多的长度也小于扎阿曲的源头吉富山到朵纳松多的长度,这样就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扎阿曲的源头就是澜沧江正源,它位于杂多县海拔5552米的吉富山。

2008年9月20日,新华社发通稿称,经过12天的艰苦努力,一支由40人组成的中国科学考察队于今日顺利完成了以确定澜沧江(湄公河)源头地理位置为目标的综合考察,并在其源区数条重要支流的源头位置设立了地理标志,以待此次科学考察结束后准确确定澜沧江的真正源头,并建立正式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

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刘少创博士说,在历时12天的考察中,科考队先后对最有争议的澜沧江源头两大支流扎阿曲和扎那曲以及这两条支流的5条发源河流进行了全面综合考察,详细收集了这些源头河流的相关信息数据,被称为“无源之水”的澜沧江终于有了源头。

“澜沧江源远流长,泽被东南亚广大众民,穿越南北复杂的气候带谱,为多国、多民族休养生息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人居环境。合作开发、资源共享,很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河流开发的新范例。”这是刘少创从澜沧江源头考察归来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陈述彭院士在给他的贺信中对澜沧江的描述。 澜沧江源头扎曲经过昂赛时,已有成片的柏树林和奇异的丹霞地貌。(摄影/殷晓俊)

漂流澜沧江 保护“三江源”

澜沧江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因其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开展漂流、探险、竞技和旅游观光等活动的理想之地。我们来到杂多县时,当地政府特地推介了一个视频,那就是前不久中美联合漂流队漂流澜沧江源扎曲峡谷。

2015年7月3日,一支由中外人员组成的漂流队于杂多县格桑小镇的澜沧江“下水”,终点为囊谦县觉拉乡,共有来自中美30名队员组成(其中美国专业漂流人员7名),全程为109公里。担任领队的是美国漂流探险家文大川,2010年他首次来到澜沧江漂流,五年期间他多次来到这里,希望用漂流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澜沧江,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 杂多县扎青乡所立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碑。(摄影/IBE董磊)

“漂流最吸引我的是在大山大谷中静静地在水上荡桨,领悟人是多么渺小,领悟人类在大自然中应处的位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不能被征服的。”文大川说,他希望此次漂流可以把漂流当作一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三江源,了解中国的“水塔”。同时在漂流的过程中,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环境的认识。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这里来,通过漂流这种方式看到澜沧江源,就是尽量不影响它的生态的方式去接触,才会保留它现在所有的价值。

文大川现年30岁,出生于美国漂流世家,13岁时已独自完成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曾多次参与美国、智利、加拿大等国的漂流探险活动。2000年来到中国,目前已成功完成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通天河、大渡河等部分河段的漂流。一年中,他有半年时间在水上,半年时间行走于中国、美国的土地上,是个不折不扣的“两栖动物”。2006年,他在丽江创建了“LastDescents漂流中国”公司,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漂流组织。

在文大川看来,漂流艇漂流是相对环保的。他特别强调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他们一般都会把洗手间设在营地的河流下游处,轮流值班者在靠近河流的岸边挖出简单的蹲厕,并备有铲子、厕纸、垃圾袋、洗手液和消毒水。河流上的垃圾是有明确分类的,包括洗手间垃圾、厨房生物垃圾、厨房不可回收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等。除了厨房生物垃圾当天回归河流外,其他垃圾都将伴随着漂流旅程,在结束时被带回城市处理。

“看到别人在澜沧江上漂(流),我也想加入其中,在自己家乡的河流上去领略一下不同的景象。”杂多县牧民桑智才让说,“光漂流我觉得没有多大的意思,应该了解一些当地的文化,当地的信仰,当地的动植物,这样才有意思,这样才会有价值。”

在漂流队伍中,有位来自青海果洛白玉寺的僧人扎西桑俄,他已跟随“漂流中国”团队多次“下水”,他此行主要任务是为漂流队员们讲述藏区神山和圣水的故事。他说,“我从小在这里长大,我小的时候在河边见过他们在这边漂流,我是三江源区的人,特别想和他们一起漂流。我也想通过漂流,希望把三江源独特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更多的人关注三江源,了解三江源。”

出发之前,当地热情的藏族居民帮助漂流队员整理装备,为他们祈福。不少藏族年轻人跳上漂流艇,近距离感受漂流的魅力,希望有天也能顺着发源自家乡的河流漂流而下。

有关澜沧江源漂流的新闻,新闻媒体不时给予报道。2009年4月23日,中国澜沧江漂流探险活动在云南省德钦县梅里雪山脚下的月亮湾大峡谷进行了试漂并获得成功。在梅里雪山脚下,奔腾汹涌的澜沧江深深切入群山之中,形成了气势磅礴的澜沧江大峡谷,当地藏语称为“达曲”,是“月亮河”的意思,月亮湾大峡谷距离长、落差大、险滩多。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澜沧江江面海拔仅2006米,最大高差达4734米,也是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十分罕见的景观。落差最大的河道中间有块大石头,水流从石头的两边急冲而下,溅起高高的浪花,翻腾的漩涡就像洗衣机卷起的水浪。

江河无动力漂流被认为是最具危险性的极限运动项目之一。中国的漂流运动始于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西南交通大学电教摄影员尧茂书首漂长江,单人在人迹罕至的长江上游漂流了1200多公里,不幸在金沙江段触礁遇难,在开启中国漂流史的同时,也书写了悲壮的一页。1986年,中国人完成了人类首次全程漂流6300多公里的长江,但也付出了10个生命的代价;1987年的黄河全程探险漂流,8名队员遇难。此后,中国大规模漂流探险活动沉寂了10年。

从1998年开始,随着以“雅鲁藏布江漂流”、“珠江漂流”、“怒江漂流探险”等为代表的漂流再度兴起,中国的漂流探险开始步入成熟阶段,人们已经能够理性、平和地对待漂流,以“珍惜生命”为活动的根本。而这些理念,也在2015年澜沧江扎曲峡谷漂流中得到体现。就在文大川带队漂流澜沧江源扎曲大峡谷的第16天,“漂流中国”第二批漂流小队员于2015年7月19日到达杂多县,参加漂流队员以12至20岁的青少年为主,仅有几位父亲随行,漂流活动仍在扎曲大峡谷进行。

我们来到杂多时,正遇上第三届2015中国玉树Jeep英雄会“车轮上的寻根,探秘最美进藏路活动”。杂多县隶属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一座城镇化率较高的高原牧民新城。目前,杂多县以原始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为依托,正在申报昂赛丹霞地质公园。此次“车轮上的寻根,探秘最美进藏路”活动途经杂多县,并将英雄会第二营地设定在昂赛丹霞地质公园,既可以探险最美的进藏路线,又可以体验到格吉杂多原生态的康巴文化。杂多县还有最早、最近、最美的3条进藏通道,原始粗犷的自然风光、浑然天成的民俗风情,会让你流连忘返。

本次探险之路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重走文成公主进藏线暨第八条进藏线路的科学考察,主办方邀请中国长江科考漂流探险队主力队员、中国著名探险家杨勇担任活动总顾问。Jeep英雄会队员们来到昂赛丹霞地质公园,在一块草地上搭起了一顶顶帐篷。我有幸采访了老朋友杨勇。当年,他作为漂流雅鲁藏布江的队长接受过我的专访。当我谈起澜沧江源扎曲大峡谷的漂流,杨勇说,冬春的澜沧江扎曲大峡谷水量小,非常适合大众漂流,只需要短暂的培训,普通民众就能“下水”体验。

第二天,Jeep英雄们在离昂赛丹霞地质公园上游16公里处,进行了澜沧江源扎曲大峡谷漂流活动,16名队员分乘两艘漂流艇。6分钟后,第一艘漂流艇经过第一处险滩时,只见一股浪花扑面而来,船上队员们发出尖叫声。我事先站在一处山脊,从这里可拍摄漂流船过一处险滩时的全景。可漂流船驶过这段后,又稳稳地向下游驶去。我又立即乘车奔向下游,沿途拍摄这次漂流过程。当一个个队员漂流到终点时,从漂流船上竟下来5名女队员,最小的不到20岁,来自四川遂宁。当我问及她是否有过漂流经验时,她竟然对我说:“我是第一次在大江上漂流,过第一处险滩时,我死死抓住安全绳,心里还有些紧张,可经过第二、三个险滩时,就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因为沿途的美景和风光让我忘记了害怕!” 澜沧江源漂流。(摄影/杨勇)

人文气息浓郁的源流

澜沧江是著名的国际河流,东南亚第一巨川,在云南出国境后称为湄公河,意为“众水之母”。不管是茶马古道,还是柬埔寨的吴哥文化,都是依靠澜沧江生存和发展的。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湖沼密布,流经的地区有险滩、深谷、原始林区、平川,这里地形复杂,冰峰高耸,沼泽遍布,景色万千。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当地民众对澜沧江源有诸多认识。我有幸认识了杂多县民俗专家、原旅游局局长丹玛达英。1962年7月,丹玛达英出生于那曲聂荣县,祖籍却在杂多县查旦乡仲巴部落,两岁后回到查旦乡。1984年,在查旦小学当校长,1999年到昂赛乡当副乡长,2006年任杂多县旅游局局长,2012年退居二线后从事当地民俗民族文化研究工作。

丹玛达英多年深入民间搜集资料,澜沧江有南源、北源、文化源等3种说法。不过,澜沧江南源扎那曲的说法很流行。在当地村民眼里,澜沧江像一条长长的巨龙。在澜沧江南源有座龙山,当地称它为“扎那霍瓦周地”,龙的出生地就是这里,唐蕃古道也经过此地。这座山虽小,名声却很大,有人说,天上的龙,冬天象条虫子,每当夏天万物复苏时,草原雷电频繁,认为是龙发威。有村民还讲,龙从山上飘下来,将两家人吹到20多公里远的地方,人也摔死了,当地最害怕天龙发威。每当牛羊生病,转龙山三圈后病就好了。龙山在查旦乡齐荣村境内,民间称为扎曲的南源。

丹玛达英随中科院科考队考察民间传说中的澜沧江南北两源时,发现扎曲的北源是扎青乡昂闹村境内的扎阿曲,源头海拔5160米,离县城176公里,有一条乡村土沙路。传说第五世达赖喇嘛经过此地时,见这里有一块湿地,中间有一个湖泊,水草丰美,从地下冒出来的水四季不涸,认为是块风水宝地,体现了澜沧江源头风貌,便将其命名为“曲果扎西曲瓦”,汉语即为“吉祥源”。在当地居住的活佛高僧,每年在源头举行祈祷仪式,祈祷世上的万物生灵,平安无疾,风调雨顺,让世界更加完美和谐。

扎那曲和扎阿曲交汇后便叫扎曲,意为碎石山流出来的一条河。澜沧江北源扎阿曲山上尽是红土,夏天下暴雨时流出红色的水。可扎那曲雨下得大时,流出的水却是白色。丹玛达英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若扎阿曲下雨大,流到杂多县城的水很红;若扎那曲下雨大,流到县城的水是白色,村民据此可判断南北两源下雨的状况。

澜沧江源有岭格萨时期和大食王国文化遗址,孕育了独特的高原文化。这里的文化历史,都与藏传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藏族人民,对佛教文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表现在建筑风格奇特的寺院、民宅,以及悬挂在山崖的经幡和山口路旁到处供奉着的玛尼石。 漂流艇行驶在澜沧江上游扎曲江面上。(摄影/罗洪忠)

今天,我们来到澜沧江源,沿途可欣赏到瓦里神山、喇嘛诺拉神山、大食王国遗址及火焰滩、眼睛湖、托吉药水泉等。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瓦里神山,位于县城向西5公里处的瓦热沟口。瓦里神山是在杂多地区最早认定和开光的三座神山之一,即“诺布吾巴”,藏语意为发光的珠宝。

根据现存古典文献记载,十七世纪康区著名的掘藏大师卡久多杰根据莲花生大师的预言,该山被认定为卫藏地区最著名的神山“秀度迪照”神山的分支山“诺布吾巴神山”。 神山外形在不同的方向呈现不同的形状,有像雄狮的昂然姿态,又像发光的珠宝,内显本尊续部的坛城,中间为空行母众之舞场,极密护法神聚集处。此神山埋有十七种伏藏,每处标有各种密号,神山的岩石上显示有各种坛城岩画,东面有胜乐金刚坛城,南面有法行本尊坛城,西面有金刚橛本尊坛城,北面有无量寿佛坛城,其余空间有许多佛像和文字手脚印自现岩画等,令人大开眼界,奇观不可思议。

在瓦里神山间有莲花生大师修行洞、益西嘉措修行洞、莲花生大师弟子祁琼洛扎修行洞、阳光修行洞、月光修行洞,以及莲花生神变忿怒金刚秘密修行洞等十几个禅修洞。这些修行洞附近有奇特清泉,传说莲花生大师加持神山时由空行母瓦拉赫在后藏阿里玛旁雍措神湖的湖水引到此地,以便于修行者饮用。杂多当地人历来认为,饮用此水者,可具足神清气爽、智障全消、耳聪目明、强身健体之功效。

传说在藏历每逢佛事,莲花生大师及空行眷属亲临加持,此时神山上的花草树木及水土都变成神丹甘露,一心恭敬饮食者能消除疾病,能解脱轮回,善愿供桑供灯,供曼陀罗,即能消除障难,得到如意成就,将能往生拂尘洲莲花光刹土。右绕神山中转三圈,其功德等同于口念莲师神咒十三亿。通常每一座神山有三种转法,即内转、中转、外转,外转的功德大于中转,中转的功德大于内转。但这座神山的中转功德大于外转和内转,因为卡久多杰大师根据莲花生大师的预言只开了中转道,而没有开内外二道,这是朝圣此神山的秘诀。

在瓦里神山下,有一条深深的瓦里沟,沟里有很多玛尼石堆,这些堆积的玛尼石是当地信徒为祈愿天下太平,众生离苦得乐,而将经文刻写在玛尼石上的。在杂多县每逢碰到佛事,以及藏历十五、三十,当地的信徒会到瓦里神山转山朝拜,在朝拜中会放飞风马、煨桑、磕长头。如今在神山周围,一排排五颜六色的经幡,一座座雄伟庄严的宝塔,一堆堆用心雕刻的经石,使神山显得无比庄严,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一种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宁静。

我们离开瓦里神山继续前行,沿途的景致越来越迷人了。草滩大而平整,水草丰美,是当地游牧民的冬窝子,远处草场上一片片黄色的小花,牛肥马壮、牧歌悠扬,路边的小湖泊中倒影着蓝天白云,炊烟袅袅的原生态草原生活让人的心情也跟着雀跃起来。

当我们来到喇嘛诺拉神山时,传说这里是被赤松德赞赞普供奉的藏区十三大神山之一,神山的形状就像是戴着金色帽至尊活佛,这座神山是阿里地区岗底斯山的守护神,神山有自然形成的白塔,塔上的红褐色土据说有治百病的功效,还有百年前修得圆满正果的噶玛噶举派高僧第八转世尕玛曲切岭巴在岩石上留下的手印和脚印,喇嘛诺拉神山的附近还有格萨尔王大食王国的遗址。

在这座雄伟的神山中,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金、铝、铜、铁、锌等多种矿产,也有名贵的中药材和高原土特产品,如:虫草、大黄、红景天、知母、贝母、雪莲、人参果、蘑菇等,高原野生动物和高原鸟类的种类繁多,有白唇鹿、石羊、黄羊、棕熊、棕头雁、藏马、白天鹅、雪豹等数十种。数百年来,方圆几百里,成千上万牧民如期而至,每年都至少必须去一次朝拜神山,祈求神山保佑这里的生灵兴旺平安。

在拜完喇嘛诺拉神山后,我们继续前行,途中将会遇到一条非常美丽的瀑布――珠姆沐浴瀑布,相传是格萨尔王征服大食闹宗时分给珠姆王妃,因王妃路过此地沐浴而得名。这里很多美景不仅让我们大饱眼福,更是身心愉悦,就说这里的托吉药水泉,海拔4700米,距离县城有120公里,地处峡谷内,旁边流经一条河流,四周宽广,植被茂密。托吉药水泉含有多种矿物质,温泉四周有治疗头疼、关节痛、胃病、皮肤病等各种疾病的药池温泉,在这里我们可以抛开世俗的纷扰,尽情的享受这种高原独特的、绿色的、保健性极强的温泉浴,大家可以说都是留恋忘返。 格仲姑娘。

杂多山清水秀,天高云淡,巍峨的雪峰捧起圣洁的哈达,广袤草原铺上千里碧毯,让杂多的灵秀深藏在每个游客心间。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地处丽江古城、大理、迪庆等热点旅游区的自然延伸,又同属于“康巴文化圈”。如今,杂多县依靠自身位于澜沧江源头的优势,将杂多定位为“澜沧江源第一县”,强势推出并打响这一旅游王牌。我有理由相信,杂多县受澜沧江流域成熟旅游块的辐射和拉动,今后一定将会成为一处新的香格里拉。

上一篇:工业锅炉污染物排放特性与控制研究 下一篇:提升电视播音教学质量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