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

时间:2022-06-28 04:37:09

从功能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

摘要:本文以德国的“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研究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是为了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所以为了迎合他们的阅读口味,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译者根据译文想要达到的目的和读者的需要选择翻译方法。林语堂在英译本中交替采用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等多种变通的方法,使译文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关键词:《浮生六记》;林语堂;翻译策略;目的论;归化与异化

一、《浮生六记》与林语堂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写一篇题材较为广泛的自传。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是为了娱乐译语读者,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林语堂采用编译的方式,给译文读者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译文,以达到更好的文化传播之目的,不可避免地有看似漏译或者不忠实于原文之嫌。因为他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通过文化置换等翻译策略,尽力使译文符合他们的思维习惯。我们是因为喜欢而接受还是因为接受而喜欢呢?也许只有让译文读者先慢慢喜欢,才有可能会接受中国文化。

二、目的论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德国出现了功能翻译理论,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其意思是目的、意图、目标、功能。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翻译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根据目的论的观点,作为一条总的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采取相应的方法策略。

Nida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提出了“译文基本上应是对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从翻译的目的来看,归化派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跨语言文化差异以求相互交流沟通,而异化派认为是展示异国文化;在读者因素方面,归化派认为译者应优先照顾读者能轻松阅读,而异化派为读者对异质文化具备包容能力。

三、《浮生六记》中的有关翻译实例

林语堂用西方人的审美眼光来审视中国文化,而后再用适合西方人阅读口味的文字介绍出来。由于林氏深谙东西文化,所以他能非常熟练地驾驭两种文字,归化和异化运用自如。

1.在《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中,林语堂归化方法的运用可以通过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到词的文化内涵,使译文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例如,中国传统的记录时间的形式有三部分组成:在位皇帝年号,十天干,十二地支。外国人并不懂得这种复杂的记录方式。因此在《浮生六记》中,对于表示时间的词语,林氏采取了归化策略,用世界通用的公历来解决。

(1)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

I was born in 1763,under the reign of Chienlung,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

(2)乾隆乙己,随侍吾父与海宁关舍。

When I was staying with my father at the Haining yamen in1785...

对于“天”和“苍”等词,林氏也采取了归化的方法,将其翻译为“god”易于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3)天之厚我,可谓至矣。

So altogether I may say the gods have been unusually kind to me.

另外在度量衡单位的翻译上,林氏也运用了归化的方法使译文更易于被接受。

(4)几之高下,自三四寸至二尺五六寸而止。

The stands for the vases should be of different height,from three or four inches to two and a half feet.

(5)即以馀自二十金倾囊借之。

I gave him all the twenty dollars I had in my pocket.

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林氏将中国的度量衡单位“寸”、“尺”、“金”等翻译成了英语中的“inch”、“feet”、和“dollar”。这种文化意象的置换,贴近读者的生活,便于他们理解。

习语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从广义讲,习语包括成语(idioms),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典故(allusions)等,是每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避免读者误解,林氏采用了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来处理文中的习语。

(6)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右支绌。

And while at first we managed to make both ends meet,gradually our purse became thinner and thinner.

(7)妾若有生机一线,断不敢惊君听闻。

If there were the slightest ray of hope,I would not have told you all these things.

以上几例译者在译入语中找到了恰如其分的对应表达,使译文达到了传神达意的效果。

2.异化策略的运用

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发展并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因此也产生了相应的词汇来反映那些特色。汉语中有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词汇。为了避免剥夺词汇的民族色彩,林语堂在很大程度上用了异化策略。

(8)服余衣长一寸又半,于腰间折而缝之,外加马褂。

As my gown was found to be an inch and a half too long,she tucked round the waist and put on a macula on top.

(9)妾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

I have seen wonton sellers in the streets who carry along a stove and a pan and everything we need.

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作者将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词“马褂”、“馄饨”采用了用音译的方法,进行了异化处理。除了运用音译之外,译者也用了直译的方法,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10)挥金如土,多为他人。

Spending money like dirt,all for the sake of other people.

在上句中,译者将“挥金如土”译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而没有选用现成的英语成语“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这样既不会影响正确的理解原文涵义,又保留了汉语的特点。

另外林氏在译本中对很多地名也运用了异化的方法,通过直译使得读者有更具体的文化意象,易于理解,并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

由于林语堂对两种语言的熟练运用和对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带着特定的翻译目的,自如运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达到了翻译的预期功能――“对西方人讲述中国文化”。在其翻译中汇精传神,贯穿了他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使译语读者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所了解。(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复(著),林语堂(译).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王金铨.从Skopos理论解读中国近代翻译中的变体现象[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

[4]郭冬女.从目的论看文化因素的翻译[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上一篇:小议俄语女性亲属称呼语 下一篇:关注旅游英语语用功能与促进旅游城市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