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育

时间:2022-06-28 04:21:13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育

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实施生活化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聚焦课堂教学,深入实施生活化教育

现代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都以生活为基本的前提。没有生活,一切理论、科学、知识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我让学生去观察梅花的生活环境,什么季节开花,让学生从中对梅花有一种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学习课文中介绍梅花精神的段落,让孩子在课堂上理解、感悟,从而理解了外祖父喜爱梅花的真正原因。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例如,《囚歌》一文,借助多媒体,播放当时的场景、画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在教学《一双手》时,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前活动:同学们请伸出你的双手,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自己熟悉的双手,通过观察,学生体会到自己有一双稚嫩的胖乎乎的小手。为学习本文张迎善有一双粗糙的大手,这样的手是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而造成的,做好铺垫。

在初读感知时,让学生感知张迎善有双什么样的手?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经过这样的实践,他们所体验到的就不仅仅是黑白文字了,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张迎善敬业精神的崇敬之情。

二、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化教育

在实践活动中,我特别重视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

我充分利用假期和双休日组织学生到附近农村、工厂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工厂、农村生活,了解生产过程,增长才智。我们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如:义务打扫街道,到公共场所清理垃圾,到敬老院陪孤寡老人……这些活动都促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从中进行了体验教育。

三、加强课外延伸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化教育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为此,我在布置作业时,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优选信息,设计作业,让学生的家庭作业回归“学生主体”,回归“生活实践”,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如,在一节作文课上,为了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提前一周为学生布置一项作业――和家长包饺子,并且从和面、弄饺子馅、擀皮、包饺子到煮饺子整个过程都亲自参与,留心观察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想想又是如何克服的,爸爸、妈妈在整个过程中都跟你说了什么,为你做了什么。这一作业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包饺子的过程时,像吃了开心果,笑声不断,快乐不止,把自己包饺子过程的趣事,滔滔不绝地描述了出来,当场写起了《包饺子》,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感情真挚。

四、开展多种活动,丰富生活化教育内涵

学校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有体育节、艺术节、黑板报比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这些活动蕴涵着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整合学校活动,开发活动中的课程资源,为我所用。我“用心插柳”,随时拿起相机,把学生的活动记录下来,还让学生用日记记录。我拍了学生在教室里出黑板报、出手抄报的情景,还有接力比赛盛况,美术课上写生画,上课时小组讨论的情景等等,这样在上作文课时,一幅幅照片展示出来,学生情绪激动,谈论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获得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在此基础上写作,学生就不再感到作文是那么难写了,反而感到作文课是多么的有趣、生动,写的文章自然是真实、感人。

总之,我在生活化教育的研究、实施中,力争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能够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充满活力,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上一篇: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下一篇:新课巧妙导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