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问题 破解图形教学难点

时间:2022-06-28 12:58:29

巧用问题 破解图形教学难点

《标准(实验稿)》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了要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概念之一明确进入我国数学课程。许多人可能会认为,由于图形比数量更直观,因而是更容易抽象的。事实上,越是直观的事物,越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就越难以抽象。本人在图形教学时,利用问题作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帮忙学生在在原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图形的意义,掌握其特征,有效地破解了图形教学的难点,下面我以《三角形的特征》一课为例。

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需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知的认知形式,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情境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同时要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三角形的特征》一课中,先通过几幅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的特性制作出来的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要求他们找出图中的共同点,然后:“为什么我们的设计师在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仅仅是为了美观吗?那么三角形究竟有哪些特点?”连续的三个问题马上把学生注意力集中上来,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的开始就进行思考,同时问题也让尽量多的同学参加到课堂中来,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地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果。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问题氛围,留下充足的空间来表达想法

小学生都希望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希望引起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但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认识结构还没完善,思维不够完整,因而错误的答案常会出现。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其鼓励,维护其自尊心。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一节中,每一个知识点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操作。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时我给出同学两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学:什么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有一个括号?第二个问题是需要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在回答时有不同的答案,我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归纳出三角形定义中括号的作用是对概念中围成的解释。在学习三角形的特征时,由于同学们都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准确地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但具体是怎么回事,连问了几个孩子都没能说清楚,于是,我让他们动手操作下,通过操作,终于清晰地理解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容易变形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搜集丰富多彩的问题素材,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的全身心投入,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问题的调节作用,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把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真正理解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老师及时地发问:“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动哪些地方能体现?”学生们听到后联系到上课导入时老师给到的生活图片及自己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给其他同学,让学生真正体现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将课本枯燥乏味的知识进行转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边思考边听讲,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的导向作用,需要对问题进行合理选择,应该选择哪些对学生有启发的、开放性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立足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着手,以对知识起到沟通和交流为目的,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选择合适的问题,真正地发挥到问题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问题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宽视野,因此,需要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灵性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通过有效的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小学数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更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的独立自主与自制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增强学习中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而问题的提出则是一个有效的手段。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等几个方块的活动,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鼓励学生起来提问题,回答问题,并适当的给予表扬和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言举止以及外在情绪的表现,尽量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以问题为导向,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沿着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究,真正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学习中。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问题的设计与选择,尽量选择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1

[2]付昌琴.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J].新课程:小学版,2013(2):95-95

[3]李丽莉,苏宜溥.小学数学“问题一自主解决”教学策略的探索[J].教师,2011(06)

[4]王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6(17)

上一篇:试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具备哪些好习惯 下一篇: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