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时间:2022-06-28 07:50:02

科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科技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开展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状态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激活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结合学校语文教学实践简要地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媒体科技运用 情境教学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辅助教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这不仅改善了教学与教研方式,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教学与研究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推动了教研方法的更新,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科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科技辅助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时进行教学反馈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语文教学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基本特征,其中蕴藏的情感元素非常丰富。用科技辅助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创设教学意境与氛围,注意选择授课内容与形式,注意安排教学节奏与思路,注意激感交流与体验。自新课标施行开始,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校园以来,使得多元化信息与语文的人性化教学之间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从而产生课程教学上的情感性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才能利用科技信息手段行之有效地生成教学精彩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分析。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多媒体科技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通过创设意境,以景激情。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媒体科技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情趣属于非智力性的动力驱使系统,主要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情趣和志趣,往往在引导、指向、维持和强化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影响功效。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图文并茂、音像和谐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情感生成器”功能,重新显现与文本内容相对应的情景氛围,启发学生对再现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进而在激趣的同时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如关于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一文,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能够初步感知它的美妙,然而“只能意会,却不能言达。”对此,有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在“一看(蓝天、大海)”,“二感(利用flash 感受优美的意象、和谐的旋律)”,“三读(自由读、听诵读、自己体味品读)”之后再次说说自己的内心所感,学生们则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由此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功信心。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触摸重点难点,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有重点和难点部分,这种内容既不能错过又令人着实束手。如果只是采取“霸王硬上弓”的教法,不仅费神费力,而且效果也肯定不理想,还会模糊学生的学习思路。有鉴于此,借助多媒体技术则能有效地触摸重点、突破难点。

如对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物风采内容,在教读前三篇《童年的朋友》、《一面》和《赵普》并自学第四篇《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后,要求学生来一篇写人记事的实践训练。因为艰涩之文不易学,所以学生只是了解了一些人物经历,对于如何进行人物刻画则滞留在理论上。在实践方面,学生虽然绞尽了脑汁依然是佳作难得。对于这种情况,有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观看了高尔基、鲁迅、贝聿铭和赵普的影像资料,让他们在充分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对人物形象有了比较翔实的认识之后,较好地完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再进行实践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补充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开阔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

过去语文书是学生的全部世界,而今世界是学生的语文教科书。就是说,新时念下的语文课程更加显现出“广采厚积而薄发”的教学特点,而要有效实现这种能力的培养,就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课外资料,扩大其视野,增长其见闻,丰富其思想学识。这种广博新鲜资料的来源和搜集,如果只是凭借文本和人力的话,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而且根本就无法实现资源信息的最大化。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只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才能使得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应,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除了必须课堂讲解之外,另一部分知识教给学生并引导他们上网查阅资料,广泛接受信息资源。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学习信息量,使之从中获得多元化的合作学习途径和合作方式,在显著减少课堂依赖性和对教师依赖性的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程的教学相长,从而赢得一举多得的综合性效果。

四、注意安排教学节奏与思路

课堂空间的审美设置,还在于形成一种能够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疏密相间、张弛结合的课堂节奏。这种节奏安排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节奏,一方面能使教师授课富有激情,思维敏捷,把课讲得生动深邃,引人入胜,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愉悦,精神集中而不疲倦。反之,则会给一节课带来沉闷感,索然无味。

在组织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课堂学习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按照感性――理性――感性的教学思路设计了多序次、多样式的诵读指导和品味欣赏。力图构建从阅读到欣赏、从感性到理性、从课内到课外、从文字到心灵的一个立体课堂。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要尽力舒缓教学节奏,让课堂气氛和《声声慢》词所渲染出的孤寂愁苦的气氛相协调,学生的审美敏锐就完全被激发出来了,师生之间配合默契。作为读者群,我们又一起和李清照再次体会了离愁的万般滋味,给整个一节课带来了审美的节奏感。

五、结语

运用科技辅助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当然,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科技辅助教学手段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降低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文字为本的地位。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语文教学是新课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必然途径,是当前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如何避害就利,又不改变语文的学科特征,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晓兰.巧用多媒体解读文学形象[J].语文建设,2013(06):73-74.

[2]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3]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中考语言创作题答题指导 下一篇:现代汉语作格结构语法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