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手机信号的天空下

时间:2022-06-28 04:40:25

行走在手机信号的天空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大学生身上大都别着一个寻呼机,而拿着寻呼机到校园电话亭排队回电话的长队,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如今这道风景早已消失了,放学时间随便走过城市中学校门,都会看到中学生拿着手机尽情聊天、娴熟地发送短信的情景。

显然,手机今天已深入到了个人信息传播的领域,成为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伙伴。《手机》是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利文森一本专著的名字,《手机》是作家刘震云一本小说的名字,《手机》是冯小刚导演的一部贺岁片的名字……与此同时,手机的繁荣又将一个热门的词语“第五媒体”送到了我们面前。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06年10月出版的《第五媒体原理》一书,对手机媒体这个主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解读。本书的三位作者童晓渝、蔡佶和张磊,都是我国电信行业的业内人士,他们在书中呈现的不是学院派的传播理论研究,而是来自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和技术一线的体验和思索。也许他们对于新闻传播的理论运用的并不谙练和准确,但是作为来自信息产业前沿的论述,他们的研究对于关注新闻传播发展的读者却自有其价值。

第五媒体,从何而来?

“第四媒体”的称谓来自联合国的一个文件,随着手机的出现,它被赋予了“第五媒体”的称谓。这是一个媒体类型演进的历史产物,就像如今移动通信的3G技术在我国尚未大规模应用的时候,移动通信的4G技术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传播科技的未来没有穷尽,我们对新的传播现象命名的热情,也会再度。联合国并非科学团体,“第四媒体”也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然而一旦约定俗成,传播学界的批评也显得无奈。第五媒体的概念同样如此。

第五媒体的内涵应该是什么?有人认为是以手机为主体的所有移动信息传播的终端,有人将第五媒体称之为“移动媒体”,还有人将其称之为“移动网络媒体”。总之,对第五媒体的指认不一而足。

就像面对一个新生的婴儿,大家都愿意赋予它一个美好而响亮的名字一样,手机这个新媒体中的宠儿,正好在人们对于它的命名过程享受了移动通信时代给它带来的宠爱,而人们也从这种尚无定论的探讨过程中,得到了对于传播世界的认知和争辩的快乐。直到今天,对于第五媒体也没有形成统一而严格的传播学定义。但是手机传播却依旧方兴未艾,似乎这场基于个人信息传播的喧闹之旅,永远都不会有尽头。虽然这本书的序言也提及:“第五媒体是指以手机或者移动终端作为信息的采集和展现工具,以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传播网络而开展信息传播活动的媒体”。但是,实际上手机并不是第五媒体的全部,而第五媒体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手机。对于第五媒体的全貌,该书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而只是以手机为主体展开论述,这难免给人造成手机就是第五媒体全部内涵的印象。

时势造就手机“英雄”,

英雄有用武之地

作者童晓渝认为:“每一种新兴媒介的诞生,每一次传播时代的跃进,技术进步都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而手机媒体化转型就是最好的例证。“手机在最初单纯作为移动通信工具之时,就承担起人际传播媒介的功能;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及手机终端的日渐发展,手机增值服务概念在不知不觉中使得手机从单一话音媒介向短信、彩信、图铃及多媒体视讯等多元化媒介转变。”从这个角度来看,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手机媒体的风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移动通信技术创造了手机,而人们对于移动通信的巨大需求则进一步造就了手机当前空前的信息传播媒介历史地位。人迹所至,手机随之。手机成为个人信息传播活动最直接的工具之一。个人信息空间因为有了手机的加入而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如今,我国手机用户数已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和互联网使用人数,手机的普及率也已超过了固定电话的普及率。据信息产业部《2006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称,2006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突破8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突破4亿户。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678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6108.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1部/百人和35.3部/百人。全社会互联网使用人数总数达到1.44亿人。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新增用户中,也是以手机用户的增加幅度为最快,所占比重为最高。按此发展趋势,我国2007年的手机用户将突破5亿。

人类信息传播需求不仅创造了重要的传播工具手机,还创造了一个庞大的移动通信产业,而在这个产业金字塔的顶端,巍然屹立着一个手机的“英雄”雕像。在移动通信时代之前,个人就是个人,媒体就是媒体。而如今,每个人似乎都不仅仅是一个处于信息孤岛的个体,而成为一个有着手机媒体时刻伴随、能够随时与整个外部世界保持紧密联系的信息主体了,从此个人和媒体开始融合在一起。从媒介层面上看,人类信息传播体系的内在结构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第五媒体:

重塑传播世界的未来格局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放之时,我们中的相当多数人是如何度过的呢?也许就是以手机短信加春节晚会的模式度过的。虽然这并不能涵盖众多的春节休闲方式,但是由此可见我们身处的信息传播力量是如何强大,在我们享受信息传播的种种便捷和丰富信息的同时,我们也时时置身于信息传播的旋涡之中,无法脱离,也无法逃避。

《第五媒体原理》中谈到,移动通信的3G网络将不再以话音业务为主要服务,而是以数据业务种类作为其支撑服务。随后所谓的4G网络,将能够提供更高速率、更低功率、更低成本、更为便捷的服务。新的移动通信技术的推广,将给手机媒体带来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当然,第五媒体最终将怎样塑造传播世界的未来格局,还没有一个最后的结论。但是在当今信息传播世界中,手机已经悄然成长为社会生活中最大的一种媒介种类,在手机背后,是亿万的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合二为一的信息创造者和消费者。

该书作者认为:“手机作为新时代高科技的产物,是在电信网与计算机网融合的基础上发展的。它是最新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的结晶。换言之,就是将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内容,经过加工调整之后,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彩信手机上,使用户随时随地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获得相关信息。”从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来看,手机自身的媒体化历程其实就是一个媒介融合的过程。手机不断地将话音、短信、报纸、电视、互联网、博客、游戏、摄影等功能融合在一起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博客也因此成为当红一时的词语从而使手机媒体不断具有新的附加功能,从而真正构成了一个综合性和融合性的个人信息传播平台,能放在平台上的传播功能几乎都已经放在了上面。所以,手机媒体对于信息传播世界格局的改变,最大的一个因素是由于其自身的融合性。如果没有这种融合性的存在,手机还仅仅是一个单一的语音通信工具,而无法成为令人瞩目的媒体类型。从这个意义上讲,融合产生竞争力和生命力,而手机的生命力就恰恰在于其融合性。如果信息传播产业将来的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手机媒体的影响力还将随之进一步加强。

手机媒体的综合性传播特性显示出它的影响:拇指经济、短信文化、平民话语权、媒体版权……这些话题都紧密地和手机媒体联系在一起。在移动通信时代的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处于数不胜数的手机信号的包围中。在我们目光所及和无法触及的地方,手机信号都在透明地飞舞,它们也许比尘埃还普遍,比飞鸟还繁密。这就是我们新的传播时代的特征之一我们正行走在手机信号的天空下。

在赞美第五媒体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另一种批判的声音。因此,刚逝世的法国当代哲学家鲍德里亚的思想值得回味。他认为,现在一切都在媒介中存在,一切都在媒介中被感知,传媒的拟像和符号变成了控制这个世界的方式:让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社会真实消失了,存在的是媒介制造的超真实。

上一篇:卓越彻底亚马逊化 下一篇:“尼葛洛庞帝式鼓掌”与网络文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