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把敦煌弄丢了

时间:2022-06-28 12:10:11

我读了丁安伟同学的《谁把敦煌弄丢了》一文,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到底是谁把敦煌弄丢了?余秋雨说是王道士,而丁安伟同学则说是因为“中国人对真理追求的缺失,对文化的感知能力的低劣”,“是我们自己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舍弃了潜心探求真理的欲望”所致,而且认为西方人“偷”、“窃”、“骗”(请丁安伟同学谅解,我还是喜欢用这三个字而不是“非礼节”三个字)走敦煌文物是“舍命弃财,不远万里,只为了取一些经文去研究”,“没有用来博物、贿赂”,是对保护世界文化、对中国敦煌文化的“转移、保护和研究”,“他们是有贡献的人”,“恰恰是他们使得敦煌提早进入世人的眼中、书中、脑中。”

想来想去。终于明白,原来丁安伟同学的观点与当年戈尔巴乔夫的“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与近年某位导演把某女抗日精英硬往日本特务怀抱中塞去的行为没有任何区别;这与近代盛行的“强权即公理”的论调又是何其相似。这难道不是在抹煞国家利益,抹煞正义与非正义,民族感情,以所谓的“追求真理”来真理吗?

其实,丁安伟同学也说得好:“一个民族,没有人去花精力学习研究真理,传播真理,那是可怕的,大错特错的。而只有少数人去研究传播真理,那就是可怜的。”但我们不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有些人很喜欢引用“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而喜欢说这句话的人恰恰不知道什么是真理,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用这句话来掩盖自己对真理的无知和抹煞真理,真正掌握真理的人通常都不喜欢套用这句话,因为他们知道,真理是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不是谁说掌握了真理就掌握了真理。

“中国人对真理追求的缺失,对文化的感知能力的低劣。并不只在一个或几个‘王道士’身上”,这句话也确实说得好,我读了丁安伟同学的文章后也确实感受到了,但我要说的是这种缺失决不是整个民族存在的问题,不是整个中国存在的问题!

西方人为何要到中国来抢掠文物?是为了保护和研究中国文化吗?王道士为何会盗卖国家文物?仅仅是为了那黄灿灿的金子,对文化感知力的缺失吗?

中国人是真的缺失了对真理的追求,对文化的感知能力吗?如果是,那么同样是在“乱世不定”的近代中国,怎么会有年轻的学者裴文中对北京人化石的一次又一次地挖掘?又怎么会有王懿荣、刘鹗、王国维等人对甲骨文的发现、不惜血本地收集与不懈研究?又怎会有陕西百姓千方百计地对司母戊大方鼎进行保护(他们既不是丁安伟同学所谓的“虔诚的、值得敬畏的”“真正的学者”,也不是“只为那黄灿灿的金子”的另一种人,而是在此之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日为生计奔波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民百姓)々又怎会有抗战时期无数的中国人对北京文物的大转移,对北方各大学的大迁徙?……

抗战后至今始终有许多国内外华人、华侨不惜花费重金和耗去大量精力去苦苦追寻、购买、赎回丢失到国外的国宝回国(包括敦煌文物和抗战时期遗失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他们为何不让这些国宝继续留在国外让那些“有着良好文化素养、文化感知力的外国人”继续保护、研究呢?这难道就是丁安伟同学所说的是中国人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祟”吗?

为何在“国泰民安、太平盛世”、国力强大、科技发达的当今中国,大量中国国宝级文物(包括敦煌文物)还被外国人存放在他们的博物馆中(事实证明这并非丁安伟同学所说的外国人盗掠敦煌文物等“没有用来博物、贿赂”),而不归还给中国呢?这难道就是丁安伟同学所说的是西方人为了保护、研究中国文化和对真理的追求吗?

丁安伟同学说外国人能感知文化,是为了保护、研究中国文化,确实,但不是全部!其实,他们也和我们中国人一样,既有“裴文中”,也有“王道士”。如参与挖掘北京人化石的外国学者们,他们就是外国的“裴文中”,他们才是真正为了保护、研究古人类文明、保护世界文化的,但他们拿走了北京人化石吗?没有!恰恰是被丁安伟同学称之为“有着良好文化素养、文化感知力的外国人”(这些人就是外国的“王道士”)偷、窃、骗走了大量中国敦煌文物和大量其他中国珍贵文物!

在敦煌文物流失国外的近代,殖民主义列强用“强权即公理”的论调到处抢掠;当年戈尔巴乔夫则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葬送掉了苏联;近年某位编导把某女抗日精英硬往日本特务怀抱中塞去而追求票房价值。我们现在难道还要用“中国人缺失对真理的追求,对文化的感知能力”的理由再次把中国文物送与他人吗?

丁安伟同学的观点,看似是文化的全球观,但这却掩盖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文化应当多元,不同文化应当共存,抹煞了这一点,不了解这一点而去让外国人感知中国文化,无疑引进了一个“大撒旦”,来吞蚀国人的心灵,引导国人误入错误的价值观。李扬帆在《晚清三十人》中提醒我们:“我们是否应该冷静思索全球化这一模棱两可的词汇所暗含的规则意识,以及到底这是谁的规则,其中又体现了何种正义呢?”

丁安伟同学说余秋雨把敦煌文化丢失“几千年(笔者:其实只有一百多年)的责任推托给一个瘦弱的王道士”,我则说丁安伟同学是把敦煌文化丢失的责任推托给了无知、愚昧与虚妄。

文化是注重精神的内在发展的,反映的主要是人类生活的个性――以心灵、思想、人格为主要特征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认识自己,不能保护好自己的文化,请问这个民族和国家能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和国家之林吗?法国著名哲学家、解释学家保罗・利科说:“为了进入现代化的道路,是否应该抛弃作为一个民族存在理由的古老文化?……事实上,反对殖民统治斗争和解放运动只有在恢复自己的个性时,才能进行下去。……使之重新扎根在过去之中,以便用汁液培养民族的要求……重建民族的灵魂和提出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要求,以对付殖民者的个性。”

敦煌文化的丢失是中国人的无奈、辛酸与耻辱。它铭刻在国人心上的是清政府的腐败、国力的衰落、列强的侵略掠夺所带来的永远也抹不去的阴影。我们缺少的不是感知文化的能力和对真理的追求,而是怎样理解培植民族文化的方法,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培养和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谁把敦煌弄丢了》刊发于《新作文・高中生适读》2008年第6期,作者丁安伟。)

上一篇:对话张牧笛 下一篇:七堇年:写人性和人间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