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吸收法骨密度测量研究

时间:2022-06-27 10:41:24

改良吸收法骨密度测量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改良吸收法骨密度测量价值,测定北方地区健康人群手指骨密度。 材料与方法选取长期居住北方地区的健康人群共7821人,其中男3105人,女4716人,由锐柯数字化放射成像系统摄片后经OsteoGram-2000软件系统处理得到被检者非优势手第2、3、4指中节指骨的长度、体积、骨矿含量、BMD指数值以及T-值和Z-值。按5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分组统计。结果改良放射吸收法具有精确度高、检查时间短、辐射量低等优点,男性和女性的峰值骨密度均出现在30~35岁,女性峰值骨密度维持在20-45岁, 55-60岁出现快速骨量丢失,75岁以后略有反弹,男性骨峰值后逐年减少。结论:改良吸收法适用于团检普查及代谢性骨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北方地区正常人群女性骨峰值维持年龄段较长;骨密度峰值以及男性各年龄段骨量丢失率符合中国汉族BMD正常数据库的一般特征

【关键词】改良吸收法; 指骨骨密度; 北方正常人群

骨质疏松症正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人口老龄化使骨质疏松患者急剧增多,同时临床内分泌性及代谢性疾病人数增多、激素类药物广泛应用也促使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增高。骨质疏松早期可无任何症状,而一旦发生骨质疏松则很难恢复正常的骨结构,因此预防骨质疏松比治疗更为重要。预防和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是正常人群的骨密度普查工作,特别是易感人群普查本研究综合分析数字化放射吸收法测量手指骨进行骨密度普查工作的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北方地区健康查体人员7821例,用锐柯公司数字化摄片系统对被检者非优势手的第2、3、4指中节指骨摄片,通过OsteoGram-2000骨密度测量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该方法精确度、X线辐射量、检查时间以及费用,性能及检查结果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相比较。

1.2 诊断标准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批准并颁布了白种人妇女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即:骨矿密度或骨矿含量在青年成人平均值的1个标准差(SD)以上者为骨量正常;在平均值-1 SD到-2.5SD之间者为骨量减少;低于-2.5SD者为骨质疏松,低于-2.5SD并伴有1个部位以上的骨折者为严重骨质疏松。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绝大部分医院仍然参照上述的诊断标准[1]。

2. 结果

表1北方地区成年人不同年龄段骨密度值

年龄(岁) 男性 女性

例数 M±SD(AU/mm3) 下降率% 例数 M±SD(AU/mm3) 下降率%

18~24 96 113.79±15.24 136 118.51±14.62

25~29 78 114.02±13.75 46 119.25±17.96

30~34 87 115.74±16.38 0 119 119.68±16.53 0

35~39 80 116.21±14.59 0.68 234 119.66±15.85 0.04

40~44 129 116.05±17.57 1.15 386 119.56±16.37 0.27

45~49 193 114.21±16.40 3.07 504 115.93±13.40 3.13

50~54 271 109.65±12.63 7.02 569 115.01±17.33 3.80

55~59 499 108.34±12.22 9.15 703 99.96±15.29 16.42

60~64 522 104.36±16.71 11.46 657 93.45±12.9/ 21.89

65~69 389 101.98±15.94 12.35 553 89.01±14.67 24.85

70~74 385 102.18±14.48 12.37 389 84.87±13.68 29.33

75~79 246 95.34±13.85 17.81 276 86.04±14.79 28.14

80~ 130 93.61±14.90 19.79 144 85.06±15.74 28.92

表2 成年人T-值测量结果

T>-1.0 -2.5<T≤-1.0 T≤-2.5 合计

男性 2037 634(20.41%) 434(13.98%) 3105

女性 2557 1663(35.26%) 496(10.51%) 4716

3.讨论

原始X线照片吸收法(RA)测量精度低,操作烦琐、费时,易受光密度计、X线胶片特性、摄片条件以及洗片条件的影响,只能粗略估计骨矿含量,目前应用较少。改良放射吸收法是一种光密度吸收法,依据不同骨量对X线的吸收差异,DR数码探测器测到不同的数字信号,得到的高分辨图像与铝制标准件的数字信号对比,通过一定的换算得出测量部位的骨矿含量(BMC),以单位体积形式表现出来的骨矿含量即骨密度。该法精确度<1%,X线辐射量0.001mrem,检查时间团体检查<2min/人次,个体检查<3 min/人次,费用低廉,

改良后放射吸收法测量BMD结果基本符合国内北方汉族正常人群BMD丢失的一般规律,具有BMD正常数据库的一般特征。女性峰值骨量出现在30-34岁年龄组,维持在20-45岁,后逐渐减少,55-60岁出现快速骨量丢失,75岁以后略有反弹。男性峰值骨量出现在30-34岁年龄组,维持在30-45岁,随年龄段增加骨量逐渐减少,未出现反弹期。女性骨量分布具有的特点:峰值骨量维持时间长,快速骨量丢失期略延迟;18-54岁期间,女性峰值骨量出现早于男性,女性骨密度高于男性,55岁之后女性骨密度明显低于男性;可能与女性营养成分结构以及体内雌性激素含量变化有关。

骨折风险受多种因素如骨密度、骨骼质量、患者的受力因素等影响[2],骨量减低是预测未来骨折的重要危险因子,骨密度降低与骨折风险密切相关,在老年女性骨密度每降低1SD,骨折风险就增加一倍。

本研究表明,改良放射吸收法具有精确度高、检查时间短、辐射量低等优点,北方正常人群中骨质疏松患者发病率低,女性在55岁左右时骨密度迅速减少,骨密度丢失百分比较其他年龄段具有显著性差异,故提高北方地区55岁左右女性骨密度,延迟骨密度迅速减少,对此年龄段女性骨折风险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卫.骨矿含量的测定方法简介及其相关问题[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5):204-307.

2.徐苓.WHO推荐骨折风险评估新方法(FRAX)――临床决策的捷径[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08,1(1):3-8..

上一篇:填充式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临床分析 下一篇:探讨血清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