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次号改良研究

时间:2022-03-16 09:50:28

种次号改良研究

摘 要:种次号具有方法简单,号码简短,易认、易读、易排检,不重号等优点。因此,我国80%的图书馆采用种次号排列同类图书。但它存在不能集中同类同著者文献等缺点。为了使种次号能更好地区分同类图书,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其做了广泛的研究,以期对广大基层工作人员借鉴并应用种次号有所帮助。

关键词:种次号;改良;研究

本文中,种次号的改良研究是围绕提高其集中相关图书的能力来进行的。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集中同类同著者文献的研究

一般认为,种次号不能集中同类同著者的文献。相关研究结果中有三种方法可以使种次号具有集中同类同著者文献的能力。一是蒋鸿标、王业斌、张得富、于艾军等同志分别提出的同类同著者的不同文献共用一个种次号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先编目著作的著者姓名记录在种次号记录卡的相应位置,后编目的同类同著者的不同著作则加种次区分号。他们加种次区分号的操作方法不尽相同。比较而言,于艾军的方法较为简洁。于的方法是在种次号记录卡上用铅笔记录同类同著者第二种书的区分号,再有第三种、第四种、第五种……同类同著者的不同著作入藏时,将其区分号相应改为2、3、4……二是陈志延同志提出的“预留空号法”。具体做法是:每个著者预留5~10个种次号,同著者的不同著作用预留空号连续给种次号。该法是为计算机编目而设计的,陈文中附有“种次号标引简要程序”。三是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周子荣、史国祥、夏勇提出的在种次号之前加配著者汉语拼音首字母方案。具体做法是:先取著者首字汉语拼音首字母,当首字母相同时,再依次配制种次号,并为此研制了《图书种次号管理系统》软件。

上述三种方法各有优劣。第一种方法是基于手工取种次号而设计的,虽能较好地达到集中并区分同类同著者文献的目的,但不能适应计算机取种次号的要求,手工操作时也难免出错。第二种方案既能满足集中并区分同类同著者文献的要求,也能适应计算机取种次号。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同类中的种次号号码不连续,无法准确预留空号等缺点(多数著者在同类之中实际上并无第二种著作,文学类的一些著者在同类之中有不同著作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也较普遍)。第三种方案实际上“是一种著者号与种次号结合的书次号”,它具有方法简单、号码简短、能适应计算机配制书次号等优点,但只能相对集中同类同著者的著作。笔者认为,第二种方案不足取。第三种方案较为成熟,虽然只能相对集中同类同著者的著作,但对馆员推荐和读者借阅同类同著者文献并无太大影响。第一种方案如果能研制出相应的计算机配号软件,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集中同类同著者著作的种次号方案。

二、集中同一被传人传记作品的研究

江棠枝、蒋鸿标等人提出了被传人共用一个种次号,其不同传记作品加种次区分号的办法来集中被传人的传记;陈志延提出了预留被传人不同传记作品种次号的办法来集中被传人的传记。

三、集中“同源书”的研究

所谓同源书,是指在内容上有渊源关系的书。江棠枝等人提出,将原书的注释、解说、考证、评论、研究、使用说明、学习资料、辅寻材料、习题集、习题解答、参考书等与源书共用一个种次号,然后加区分号的办法来集中同源书,使读者在书架上和分类目录中能方便地了解并研究、借阅同源书。

四、其他改良研究

除上述改良研究外,还有人提出并尝试了对文学多产作家单设种次卡,集中同一著者同一体裁的文学作品;对多卷书、丛书采用集中分类统一种次号,分散著录再加种次区分号的办法来使多卷书、丛书集中排架;对同类中同一主题的不同著作采用共用一个种次号再加种次区分号的办法来集中同一主题的文献;对同名书和不同版本、译本的书也采取共用一个种次号再加区分号使其集中等。

上述改良研究大大改善了种次号的区分功能,使种次号区分方法不再是纯系偶然的无规律区分,而是可以根据需要集中同类中同著者、同书名、同主题、同被传人以及同源书的一种较其它书次号更具灵活性的、多功能的书次号方法。但是,这种具有灵活性的多功能区分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一个缺点,因为书次号具有集中文献的功能越多,它的号码就会越复杂冗长,无论取号、识别、排检,都会产生新的不便。书次号是图书馆日常工作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符号,应该尽可能地简单明了。所以,我们在借鉴上述种次号改良研究成果时,应选择那些有重要集中意义的方面作为区分对象。对于同类同主题、同书名等,没有必要做集中区分处理,不要追求种次号的全功能文献集中能力。

参考文献:

[1]蒋鸿标.对改进种次号编码法的探讨[J].图书馆建设,1994(4):47-48.

[2]王业斌,张得富.改造种次号,提高图书馆目录及藏书排架质量[J].医学图书馆通讯,1999(3):33-36.

[3]于艾军.巧用种次号一法[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2):21.

[4]陈志延.计算机编目中种次号的改良[J].图书馆建设,1995(6):40.

[5]周子荣,史国祥,夏勇.图书索书号设计探讨[J].图书馆杂志,2001(1):22-23/45.

[6]江棠枝.种次号功能延伸的尝试[J].图书馆论坛,1995(2):56-69.

[7]蒋鸿标.关于书次号的新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1995(1):46-47.

[8]任俊为.同源书与随同分类[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4(1):27-28.

上一篇:利用多媒体,增效美术课堂 下一篇:浅谈教师在中职教育中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