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堆里一声钟

时间:2022-06-27 06:50:59

我们前往高明寺时正值清晨,天台山上起了氤氲大雾。车在蜿蜒的山道上飞驰,美则美矣,但座中人无不心惊。

谁都没想到,车子一入高明山口,阳光忽然破雾而出。于是,山谷里高大的柳杉、层层叠叠的梯田、金黄的油菜花一一显露出来。而山谷底下黑瓦黄墙的高明寺,则在云烟缭绕、钟声隐隐之中宛如仙台。

同行告诉我们,高明山中阴晴不定,谁都不知道下一刻的天气怎样,就像佛教里所说的众生“喜怒哀乐”千人千面。而深藏山中的高明寺,也一样有着很多面不为人知的情状。

最“歪歪扭扭”的字和最大的“牌”

未到寺门口,远远已经望到上书“高明讲寺”的题刻。走近看,旁边还有一行小字“甲子二月南海康有为书”。在一众惊叹声中,有人间:“康有为的字为啥这么歪歪扭扭?”

可不是:“高”字写破笔了、“明”字的日旁写成了目、“讲”和“寺”的间距不谐、“寺”字千脆整个都是歪的,间架结构严重失衡。我们面面相觑:古寺高调悬挂,应该是一代鸿儒所写没错,但写成这样有什么说法?

恰巧这时,一位提着笤帚的僧人走过。武侠小说里,扫地僧都是不出世的高人,于是赶紧上前询问。一阵大笑之后,这位僧人道出了其中原委:

1924年,康有为游天台山,在高明寺借宿。好菜好饭款待之后,方丈邀请康大师留下墨宝,康有为一口答应下来。

第二天一早,方丈兴冲冲地拿着纸笔去敲康有为的房门,却发现房内早已空空如也,康大师赶着大清早就出门游山玩水去了。

这下方丈急了,茫茫天台山,一旦错过了,天晓得康有为会不会再来。就在他准备发动上下寺僧们进山追赶的时候,一个小和尚发现了寺门口的香灰堆上依稀有几个字――众僧一看,正是康有为拿树枝写出来的字迹。方丈大喜过望。马上请来工匠拓版、题刻。挂在寺庙门前。于是,就有了今天歪歪扭扭的“名家真迹”。

听毕这个故事,我们不禁佩服康先生的幽默感。虽说才华横溢如斯,所作所为不能用常理推断,但在“灰堆上写字”这种“耍大牌”行为,明显就是他贪恋游玩、匆忙应付僧人们的念想――这也没办法。谁让天台山的风光太吸引人了呢。

最“彪悍”的菩萨和最简明的“广告”

在高明寺里,我们遇见了一群刚刚结束了早课的小和尚,年轻生涩的脸庞上带着佛门弟子的和善与豁达。一位年龄方才20出头,法号“宗义”的小和尚特别热情,一定邀请我们尝尝寺里的斋饭。

素斋很美味,切得很细的笋尖、炖得很鲜的山菌、煮得很黏稠的稀饭,还有寺里自种的蔬菜、自制的豆腐。一切都带着清新的山野气息。

释宗义告诉我们,国清寺和高明寺的素斋是天台群寺里最出名的。但相比于国清寺,在深藏山中的高明寺品尝素斋,更多了几分云游世外的高致。而且素斋价格便宜,一般一人一餐只要5元。因此每到夏天,就会有很多居士来寺中留宿,一为避暑、二为参佛,另外就是为了尝尝山中素斋。

说到这里,小和尚很神秘地卖了个关子:“不是每座寺庙都如国清、高明这样能招待很多香客吃住。人一多,很多小寺就有了捉襟见肘、自顾不暇的尴尬。因此,在天台,每座寺庙都有一块公认的‘广告牌’,其中门道,就在大殿里的韦陀菩萨身上。”

这话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但仔细端详研究了这位怒发冲冠的“彪悍”护法菩萨之后,我们仍旧没找出一点点关于“吃和住”的蛛丝马迹。

最后释宗义解答了我们的疑问:原来,这块“广告牌”就是韦陀手里那根降魔宝杵,国清寺和高明寺里韦陀的宝杵横放,说明香客在寺内可一宿二餐。如果寺庙内韦陀的宝杵举过头顶,则只可吃一餐;如果宝杵拄地。则不可留宿。

最大的“钟”和最令人惋惜的残迹

“高明钟”是天台山庙宇的“四绝”之一。所以来到这里,看看壮观的大钟、听听浑厚的钟响,是不能落下的一课。

钟楼位于高明寺东侧,三层之高堪和庙宇大殿比肩。寺僧介绍说,楼内的新铸铜钟重16吨,高48米。直径3米,是浙江省之最。另有一口造于上世纪80年代的钟,也重达2500公斤。

两口大钟的铜质非常好,抚摩之下,光滑可鉴。大钟的声音洪亮悠扬,据说能传到数十里以外,并持续三分钟之久。还可以按音律定出音高,与现代标准音高相差无几。

颇让人惋惜的是。“高明钟”的名声虽响。我们却没能在寺庙内找到能够见证这些历史的古钟。寺僧告诉我们,高明钟经历了很多次铸和废。最近一次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口7000斤的吉钟遭毁拆。好在高明寺以钟闻名的传统通过新铸的铜钟延续保留了下来。

高明寺中令人惋惜的残迹不止大钟,我们还在西方殿里找到了一处名为“楞严坛”的地方。寺僧们说,天下楞严坛共三处,一处是北京潭柘寺、一处是敦煌莫高窟、剩下一处就是这里。

最幽秘的溪涧和最老的“螺蛳”

一条小涧穿寺而过,我们在溪边崖壁上找到了智者大师当年题写的“幽溪”两字。笔势端庄有力。同行告诉我们,因为地处山谷,常年温差不大,所以溪边林深树广,草木拱然,显得格外幽秘。“幽溪”之名,也算与实相符。

顺溪而下,还有一池深而清澈的潭水,当地人叫它“螺蛳潭”。相传智者大师曾在这里放养螺蛳。有意思的是,还有一块像极了螺蛳的大石笋岩耸立在潭水中央。人们说。这就是智者大师当年养的螺蛳。草木有灵。这枚螺蛳常年累月谛听僧人们讲经,也有了灵性,化作巨石,永远地留在此地。天台山八景之一螺溪钓艇指的就是这里。

寺僧笑称:如果这枚“螺蛳”真是智者大师养的,到今天,至少有1500岁了,应该是世界上最老的“螺蛳”了。

临走前。寺僧又邀我们在幽僻的藏经阁楼里小坐,泡一杯茶、焚一盘香、摊开一卷诗。风清云淡的对谈中,高明寺里那些影影绰绰的僧人、那些素帘半掩的佛像、那些陈迹斑驳的经卷、那些悠然天外的钟声。如同诸样感情,诸般因缘,通通融入窗外的天风、林海、山岚之中。

上一篇:仙谷闻奇韵 琼台御清风 下一篇:寒岩.明岩:寒山隐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