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面纱 “低碳旅游”原来如此之近

时间:2022-06-27 06:10:57

揭开面纱 “低碳旅游”原来如此之近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该报告根据世界旅游业以及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业的联合调查写成。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由此可见旅游业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低碳旅游”等绿色生态旅游模式必然是旅游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低碳―旅游业的绿色转身

何为“低碳旅游”?简而言之,就是在旅游活动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

具体到个人而言,在出游过程中搭乘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多参与以徒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方式的旅游活动;自带便携式个人用品,拒绝使用宾馆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具等,都可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低碳”不应该是时尚好听的新名词,而是我们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实现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日渐恶化。首先是海平面上升,而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将是全球第一个被淹没的有人类居住的海岛,目前此岛主干街道已经水深及腰,农田被海水淹没;其次,导致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干旱加剧;再次,从影响人类健康方面而言,随着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的逐渐升高,花期提前来临,让花粉生成量增加,使春季过敏加重。水环境温度升高会使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登革热、疟疾和脑炎等时有暴发。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皮肤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认识到这些,就不难探究到“低碳旅游”的产生原因:

首先,生态文明及其影响力是“低碳旅游”产生的深层原因。

人类文明体现在与自然的协调上。工业文明时期产生了现代旅游业,但是这种旅游方式和现代工业一样为人们所诟病。在工业、农业向生态方向发展之后,旅游业发展中要求保护旅游对象的呼声不断高涨。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对资源和环境影响不大,对旅游目的地以及整个生态环境负责的旅游模式。在现代文明观的指导下,无论旅游经营者还是旅游者,都逐步意识到让人怡情的山水胜景是亿万年进化所得,需要人类的珍惜和保护。无论开发还是利用,都应与其协调、与其平等,从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得到精神享受。

其次,市场需求的拉动是“低碳旅游”产生的外部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逐渐增多,出游的次数也在增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日渐感受到环境的恶化,放松身心,回避紧张生活和工业污染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对旅游的期望、感知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受到关注和欢迎。在世界范围内,旅游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调查显示,生态旅游市场迅猛增长,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低碳旅游”作为一种绿色生态旅游同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这是拉动“低碳旅游”发展的巨大外部动力。

最后,旅游业内部寻求可持续发展是“低碳旅游”产生的内在动力。

从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优良的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资源环境发生破坏,旅游吸引力就变得越来越低,旅游效益就无法实现。国内比较早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旅游景区,如国内首个森林公园张家界的境内就全部使用混合动力及电瓶巴士。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寻求一种合理的模式,通过合理地利用资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业自身对发展模式的选择是低碳旅游产生并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环保与低碳旅游品牌核心价值观

许多人认为“低碳旅游”之所以没有火爆,是因为缺乏经济利益,这其实是对“低碳旅游”乃至“低碳经济”的误解。“低碳旅游”的三大效益是互相关联,相互制约的。生态效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物质基础,经济效益是其发展的巨大拉力,而社会效益则是一种无法完全用货币衡量的效益,可以说是旅游业发展的最终归宿。而“低碳旅游”未能一下火爆,未能“捞金”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以及“低碳旅游”效益本身的特性―“时间性”。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是在人类对环境破坏到一定程度之后显现的。因此环境保护的过程十分重要。

“低碳旅游”的经济效益,对于旅行社及旅游开发管理者而言,应该是以最小的能耗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收益的最高水平。对于旅游者而言,是享受优质的旅游资源和服务。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是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低碳旅游”的经济效益是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这也是“低碳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核心所在。

传统大众旅游者往往追求资金和时间付出的最大回报,因此可能导致很多不友好的行为,比如为捷径而践踏草地、在古建筑上刻划“留念”、随处丢弃垃圾等。而钟情于“低碳旅游”的人群具有较高的生态意识,是以体验生态美为价值取向,以生态伦理道德为行为准则,通过对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的理解认识获得审美愉悦感,尽可能减少自身行为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低碳旅游”的消费者大致具有以下特点:综合素质较高,包括身体素质、道德素质、环保知识、文化修养等各个方面。如理解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原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环保的要求。对旅游者进行划分,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其消费心理,更好地开拓旅游市场。目前中国,尤其在大中城市中,一些年轻的学生、上班族,都是“低碳旅游”的目标客户群。这些人往往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素质较高,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另外,他们身体素质较好,富于开拓进取的探险精神,乐于接受野营、观鸟、徒步穿越、垂钓、冲浪、潜水、漂流、摄影、探险、森林度假、科考等旅游形式。

对于旅行社而言,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块“金字招牌”,而树立负责任的绿色形象是建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重要举措。而品牌定位又是关系到整个市场形象的树立,关系到营销组合策略实施效果的关键。

目前不少开发商或经营者的品牌定位意识较差,甚至不知品牌为何物,而把大量的精力和物力用在“砸广告”上。品牌特色缺失、品牌定位错误、项目雷同的弊病在众多旅游产品中屡见不鲜。许多商家将品牌定位过高,如“东方夏威夷”“桂林山水甲天下,XX山水甲桂林”,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反感。不恰如其分的夸张常常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经营者应当强化品牌定位意识,重视硬件的同时做好“市场运作”等软件的实施,把品牌理念贯穿于营销经营活动的始终。具体而言,“低碳旅游”应当侧重体现产品的个性,深挖文化内涵。比如香格里拉、大兴安岭、张家界、峨眉山等旅游区纷纷响应国家政策,从自身特点出发制定低碳方案:香格里拉推出“梅里雪山科考”“碧塔海高山湖泊观光”等,让旅游者在醉人的湖光山色中探索自然的奥秘,舒展城市生活中倍感疲惫的身心,成功结合自身特色打造闻名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名牌。

上一篇:“国产洋品牌”曝光的积极面 下一篇:内外兼修 以内养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