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血源安全管理保障血源质量

时间:2022-06-27 05:46:13

重视血源安全管理保障血源质量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对血站血源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保障血源质量与供血安全。方法 根据我站2012年血库工作规范对全站血源安全管理规范进行核查,建立健全相应的血源管理制度,各血液采集点对血源质量严格把关,建立配套的血站供血安全使用与管理流程,对本站血源管理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分析,并加强整改。结果 通过对本站血源安全管理规范与供血安全规范化管理,血站血源管理与配套使用流程缺陷得到解决,保障了医院供血安全。结论 血源安全管理能够从源头上对血液质量把关,从流程与环节上规范,保障医院供血安全。

关键词:血源管理;安全流程;质量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疗卫生水平与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血站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血源安全管理问题也更加关注,特别是各类血液传播疾病如艾滋病、肝炎患者不断增多,这就需要不断加强血站血源管控力度[1]。血站血液采集点作为社会血液供给的最主要来源,血液安全健康对于全社会范围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血站应当充分尽好义务。血站加强血源管理,建立规范化血源采集、供应、管理流程是当前的工作要务之一,保证血源健康安全是血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我站2012年对血库以及血液采集站进行规范化管理改革,解决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1血液采集与供应中的病毒感染风险

1.1血液采集中的病毒感染风险当前社会中患有血液传播疾病的个体数量不断增加,血液阳性率不断上升,这就为社会血液采集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一些医疗卫生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血液采集点以及血液管理机构没有建立完善规范的血液管理体系,甚至一些地区血站对于输血者的血液采集供应源选择患者的亲属直接供血[2]。如果在血源采集方面没有做到严格把关,就很可能增加血液病毒感染的危险,对输血者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

1.2输血过程存在的病毒感染风险由于血液采集机构对于血液源头检测能力有限,对也血液中存在的病毒检测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也就造成了血源安全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当前血液检验技术仅仅能检测出HIV、HBV、HCV病毒感染的血液类型,但部分地区技术条件较差,对HTLV、EBV、B19等感染性血液病毒未能检测[3]。血站输血前对血液进行检测主要采用抗原抗体检测标准,这一方法检测具有明显的漏洞,由于该方法主要是利用血液免疫球蛋白抗原抗体的反应性,在病毒感染初期,病毒蛋白未完全合成,无法通过表面抗原抗体的反应表现出病毒特征,也就造成了检测仪器受到技术性条件的限制。但这类病毒初期感染的血液通过输血渠道输入患者体内,病毒蛋白与患者血液蛋白充分合成,可以完成病毒成熟,并重新传染血液蛋白。特别是HCV病毒携带患者初期的无阳性发反应,HCV病毒抗原没有形成特定的蛋白成分,不易被发现。

2规范化健全血源管理方法

2.1严控献血者病毒检查社会各个血液采集点,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过程中应当严格检验标准,尽量选取身体健康的人群进行血液采集,对已测血液健康患者可以进行再次献血,根据《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相关规定对献血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如献血者的心肺功能、血压、血脂、血糖和转氨酶指标等进行严格筛查,献血者需要出示身份证、献血证等证件,从源头为血源把关。

2.2落实血源"双检"规范在血液检查过程中需要落实"双检"制度,在血液采集前对献血者血型进行检测,确定血型指标后再对血液样本进行检验,及时筛查问题血液。

2.3做好采血机构的卫生防疫工作血液采集点需要根据血站卫生管理规定对医疗器械、场所内的卫生进行消毒,所有血液采集使用的注射器、棉签、毛巾等是一次性物品,使用完毕后集中处理,血液采集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先消毒后采集。

2.4完善血液运输与储存管理血液在采集后需要立即放入冰箱,血液运输采用专用车辆,运输仓内需要配备血液冷冻冰柜,且冰柜内的温度需要进行严格测定,达到血液保鲜的冷冻标准,监管人员周期性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查,充分保证血液质量。

3完善供血质量管理机制

3.1提高血液样本化验检测技术血站血液采集点需要配备具有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配套检验设备,血液采集点的设备配置需要进一步完善,如采集点需要使用互联网技术对血液采集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完善管理水平。对卫生部规定的AB0与RhD血型定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项实验室检测的所有实验程序,自样品条码录入、加样体积、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结果报告等环节全部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以此完全杜绝人工操作的误差,保证血液筛查过程的准确无误[4]。

3.2采用血液白细胞过滤检验技术由于血液白细胞会对输血者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白细胞质量变化会对输血者体内的非溶血性反应、免疫系统反应以及血小板标准等造成影响。通常情况下,血液采集后24h以内采用冷藏保存,血液中部分白细胞活性丧失,而白细胞基质内已经存在的病毒就可能会影响都其他血液成分,从而影响到血液的正常使用。血液采集站需要对坏死的白细胞基质进行滤除,对不能滤除的白细胞基质部分要及时清理。

总之,血源安全管理能够从源头上对血液质量把关,从流程与环节上规范,保障医院供血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强.我国现行血液管理制度对献血者行为的影响研究[D].云南大学,2013.

[2]罗锦,李然,曾隽芳,杨一平.基于RFID技术的血液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23:168-172.

[3]朱永明,励修楣.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9,12:961-963.

[4]陶一文,王文俊.RFID技术在血液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1,02:90-91.

上一篇: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一篇:高中生物问题化教学初探